近日,温州网记者走访温州最南端的苍南县5个乡村,发现这些乡村已经找到奔小康的新路子,但由于各种原因,尚需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从走访接触情况来看,当地不少村民非常淳朴、能吃苦,渴望通过自食其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无奈缺乏一技之长以及就业机会。
比如,桥墩镇墓庵村村民过去缺乏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桑葚园基地落户,这给不少长期无固定收入的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村民缺乏相应的种植技术。若有农业专家或高校与之开展结对活动,手把手传授桑葚种植技术,或许能让这个“造血”型基地深根发芽,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除了缺乏种植技术,墓庵村还缺乏发展效益农业的领头人。马蹄笋是该村的特色农业之一,但多数村民长期以自种自食为主,没有形成大面积种植基地,从而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一特色产业的规模效益。
有些村庄则处在艰难的转型发展阶段。比如,仙堂村养猪业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靠养猪致富。近年来,为了保护桥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村里的养殖场全部被取缔,部分村民转型从事来料加工。
当地村干部说,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村民肯吃苦,目前缺的是项目和技术,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够反哺农业,通过提供来料加工、传授种植技术等开展精准扶贫,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富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