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全媒体各平台在本次报道中全程联动,在温州都市报、温都网、“掌上温州”新闻客户端、温都微信、温都微博、温都视频发布专题报道,欢迎各位读者关注、讨论、分享,为温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此次报道得到了《杭州日报》同行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双城记 一席谈》之城市公共服务篇
“居民获得公共服务越便捷,城市活力和效率越高”
温州网讯 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良:
杭州市民办事都到行政服务中心因为大家都知道在那里效率很高
衡量一座城市宜不宜居,关键看什么?要看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公共服务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审批等经济服务;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发展及治安、消防等安全性事务。
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良认为,只有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便捷性越高,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效率才越高。眼下,杭州为迎接G20峰会在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虽给百姓带来诸多不便,但总体上看,杭州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长远看是趋好的。
杭州人办事都往行政服务中心跑
说起城市的公共服务,马良首先点赞的是杭州的行政服务中心。在杭州钱江新城的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工作日都会挤满了人,在这里,工商、质监、国地税、劳动保障等16个部门齐聚,与工商注册相关的251项事项可在此“一条龙”办理。
“杭州人办事都往那里跑,大家都知道在那里效率高、审批快。要是在以前,一个业务员跑一个项目审批,起码要一个星期,还未必能办成。”马良这样说。
除市行政服务中心外,杭州13个区、县(市)都有行政服务中心,并开放网上办公系统,相比以往,杭州市民获取公共服务的便捷性高了很多。
只要公平了,效率也就高了
“我是做教育的,研究的是社会学,可以谈点教育方面的想法。”在马良看来,虽然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上设置了很多门槛,但相对而言,杭州对流动人口的孩子就学还是有倾斜的。
“尤其是设置了很多公办民营民工子弟学校,比如天城教育集团、明珠教育集团、运河教育集团等。”马良认为,只有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全民均等地享受发展和改革的成果,这才能较高地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对流动人口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给予更多的选择,这便是一种教育公平的探索,从社会学上看,只要公平了,效率也就高了。
杭州司机礼让行人真值得学习
温州这座城市很有意思,它有一种内在的有序性,和我们看到的一些外在表现不一样。“比如,我观察过他们的交通,如果堵车了,司机会下来指挥,你先走,他等一等,很快就畅通了。”
温州这座城市的市场化程度是很高的,尤其在激活民间资本的活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温州有不少民办学校,让市民有更多选择。市场不加以约束就会变得混乱,最终表现在市民的社会行为上。比如,一些人过马路从来不看红绿灯,尤其是在温州火车站附近,在这一点上,杭州司机礼让行人的做法,值得借鉴。
温州市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副教授郑卫荣:
一些公共服务可以推向市场 温州民间资本多借助项目用起来
如何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温州市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副教授郑卫荣认为,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是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可行途径。但,和杭州等城市相比,温州城市的公共服务还有提升的空间。
政府做不了“万能”的事情
城市交通、医疗、教育、治安、社区服务、住房供给、司法公正和食药安全等都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品。
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的本质特征。在当前政府职能由经济性服务向社会性公共服务转变的趋势下,郑卫荣认为,应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一说城市公共服务,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政府的事情。这也是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给老百姓留下的印象。郑卫荣说,由政府占绝对主导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优点在于着眼于整体、长远的利益,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牺牲局部、眼前利益。但弊端也比较明显,“政府一旦定位于‘万能’,就要去做‘万能’的事情,而实际上政府并没有‘万能’的资源去支撑,所以很多时候往往会力不从心。”
另外,从公务员队伍的角度来说,多通才,但缺的是专才。当前很多项目建设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建设,恰恰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来支撑。在郑卫荣看来,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政府决策总体是正确的,但不一定很高效。
一些公共服务可以推向市场
“路坑坑洼洼,开车出来常常被堵。”郑卫荣是湖州人,在温州已生活11年,他对温州在城市公共服务上的“短板”深有感受。
郑卫荣认为,温州在公交、出租车服务这两方面还要提高,“温州目前就只有一条BRT,可能跟政府财力有关,并没有新的线路开辟。BRT可以用公私合营的方式,来加快推进建设。”具体的建设方案由政府职能部门提出来,然后制订准则和门槛,只要是有资质的设计、建设、设备生产公司等,都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方法,在符合资质的基础上参与建设。
郑卫荣说,相比杭州、上海等地的出租车公司化运营和管理体系,温州在某些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措施,影响了一些市民对生活体验的好评及外地游客对温州城市形象的好感。
他认为,BRT和出租车问题是市民感受较深的两个例子,在其他城市公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部分基本医疗服务外的诊疗性服务等准公共产品领域,都可以在政府供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公共服务,以PPP(公私合作)等模式将项目推向市场和社会,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补齐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上的“短板”。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贵在以“民建、民治、民享”的理念,凝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温州民众,充分挖掘“藏富于民”的社会潜能,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共同为建设“生于斯、长于斯”的温州添砖加瓦。当然,在这个美好愿景的背后,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更加有效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回流到温州;二是在公共服务治理改革中,不能将所有公共服务都推向市场和社会以致于出现政府错位、缺位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