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是一种精神、一面旗帜、一份力量。这些平民英雄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最美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孔,重温他们的英雄壮举。
浙江见义勇为先进人物速写
【英雄档案】胡小丽,女,1978年出生,家住瑞安市上望街道薛后村,教师。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教师,命运的不幸锻造了她坚毅的品格。
在目睹孩子落水的危险时刻,不会游泳的她勇敢地跳进水中,以柔弱的身躯奋力将落水孩童托举上岸,而自己却被汹涌的江水吞没。
2014年10月1日,幼儿园老师胡小丽带着女儿冰冰和亲友前往温州市鹿城区七都街道的江边露营烧烤。上午10时许,一行人抵达江边。见不远处有一废弃码头,胡小丽就和同行的另一名女士带着冰冰等4个孩子在码头周边玩耍。
没过几分钟,就听到江边传来了“救人啊”的呼救声:一名小男孩一脚踩空掉进了水里,正在水里扑腾。胡小丽跑到水边,顾不得自己不会游泳的状况,立刻跳进水里施救。
此时正是涨潮时分,男孩越扑腾离岸越远。胡小丽奋力游向男孩,一把抓住他,随后用手托着他用力向岸边推。岸上的人顺手拉住了小男孩,并把他拉上岸。而胡小丽却由于强大的反作用力被江水越冲越远。同行亲友和当地村民纷纷跳入江中施救,但由于潮水十分汹涌,谁也没能将胡小丽救上岸。大约半个小时后,当地水警赶来将胡小丽救出水面,而此时的她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幼儿教师胡小丽在瓯江边的壮丽一跃,换回了8岁男孩的生命,却让自己的女儿冰冰成了孤儿。3年前,胡小丽的丈夫因白血病不幸去世。胡小丽的女儿冰冰则在3岁时意外被开水烫伤,至今双手、双腿和胸口仍留有深深的疤痕。这次出游,是胡小丽和女儿为数不多的外出游玩,但谁都没有想到竟会成为永别。
最美瞬间迸发的人性光辉,既是生命中最真切最本能的反应,又是执着坚守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斯人已逝,最美永留人间。
奋不顾身扑山火
【英雄档案】方友松,男,1964年出生,兰溪市黄店镇芝堰村农民。
芝堰水库库区山峦叠嶂,翠峰如簇。在库区左侧,有一座被当地村民称为陈佗山的山头,山高林密。
2014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三。新年上坟的鞭炮声不时从四周山林传出,此时的芝堰村村民大多沉浸在走亲访友的喜悦之中。中午11时许,一条火龙突然从陈佗山蹿起。陈佗山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又处于兰溪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火情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危及芝堰水库饮用水源安全。
发现火情后,芝堰村立即组织发动村民上山灭火。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村民方友松立即放下碗筷,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自发和其他100多名村民一起迅速赶往起火点。
上山包抄、开辟防火带、山脚迂回……受风向影响,大火正从下往上烧。方友松自告奋勇,上到山腰处去开辟防火隔离带。为了尽快灭火,方友松抄起树枝,冲到距离火源仅四五米的地方。
“火烧上来了,大家注意安全!”突然,一阵阵呐喊声从山下传来。村民们回头一看,发现火势正在向上蔓延,火借风势,难以控制,因此大伙决定先撤到山脚。“撤离,撤离,赶紧撤离。”村民们冒着滚滚浓烟,边喊边往下撤退。
下山后,大家清点人数,发现方友松还没有下来。于是,村民们又冒着危险,沿路找了上去。
当大伙找到方友松时,他已经奄奄一息,浑身焦烂,身旁只剩下半截烧焦的皮带和一双破鞋。村民们连忙将方友松从狭窄的山道上抬了下来,送往当地医院抢救。当晚11时33分,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方友松去世。医疗诊断书上写着:全身98%面积严重烧伤。
扑救山火冲在前
【英雄档案】鲍永清,男,1958年出生,淳安县汾口镇宏鲍村柴木坞农民。
春节,原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然而56岁的鲍永清却在正月初二这天,永远告别了家人。
2014年2月1日中午12时许,位于淳安县与开化县接壤的淳安县汾口镇宏鲍村突发山火,火势很快蔓延至附近山头村,并威胁中洲镇叶村等山林。
“着火了,快救火啊!”一声声呼天喊地的求救声响彻整个村庄。正从亲戚家拜年回来的鲍永清骑着电瓶车,听到村民们的呼救,立刻将电瓶车停在一边。眼看山上火势越烧越猛,他立即带上柴刀,和村民一起往火场赶,一路飞奔到山脚。
鲍永清发现,山火正在漫山遍野熊熊燃烧,他当即冲到最前面,用柴刀劈砍杂草林木,开辟防火隔离带。正当鲍永清奋力往前开辟隔离带的时候,山火已经蔓延到他的身边。顾不上自身安危,鲍永清放下柴刀,用树枝猛力扑打山火。就在快要将身边的山火扑灭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火借风势,浓烟裹着烈焰,迎面猛扑过来,鲍永清一头倒地。
“当时火是从东面烧到西面,我正在山顶扑火,距离鲍永清他们大约有十几米远。一开始感觉周围是相对安全的,但就那么几秒钟,火也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的,一下子把我们都扑倒了。”宏鲍村党组织书记余洪忠说。
滚滚浓烟中,村民们头发、衣服上都留下了烧焦的痕迹,大家在慌乱中急忙将昏迷在地的鲍永清抬到了安全地带,并对他进行急救,有的捏虎口,有的掐人中,但鲍永清仍处于昏迷状态。山高路陡,村民随即合力将他抬下山后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但鲍永清再也没有睁开眼,直到最后一刻,他的手中还紧紧握着扑打山火的树枝。
说起鲍永清,村民们总是念着他的好。83岁的老人鲍金盘说,平时有个什么事,他都会帮忙通知亲戚朋友。“5年前,我因糖尿病引发急性肠炎,当时是上吐下泻,情况越来越不好。”邻居鲍永清发现后,赶忙到路旁拦车,扶着他赶往县第二医院。“当时儿子儿媳都不在家,是鲍永清及时把我送到了医院,真要好好感谢他才是!”事情虽已过去好几年了,但鲍金盘每次提起此事,还会感动得掉泪。
海里救人十余年
【英雄档案】李安猛,男,1980年出生,家住河南省永城市条河乡堤湾村,在海盐县观海园务工。
每天一大早,河南小伙李安猛有空就会到海盐观海园的海岸边观看潮水涨落。晨练的人遇到他,都会热情地称他为“小李子”。10多年来,“小李子”在这片海边已经救起20多人。虽不是本地人,但在当地人心中,李安猛俨然成了他们的“守护神”。
2014年7月14日中午,来自安徽太和的李某带着一家人从临安来到海盐观海园游玩。面对大海,两个小孩兴奋不已,径直从海塘下到海滩边玩水。此起彼伏欢声笑语中,突然一个海浪猛地掀来,两个小孩瞬间被卷入海中。眼看着两个孩子就这么在自己眼前消失了,不悉水性和潮水规律的李某夫妇急得跟着跳入海中想营救,然而人刚下去就被越涨越高的潮水硬生生地“退回来”了。潮水越涨越高,已经听不到小孩的呼救声了,李某夫妇心急如焚。
来不及脱去衣物,李安猛一头扎入汹涌澎湃的海水中,挣扎着探出水面吸了一口气后,又快速钻进了海中……在李某夫妇焦急的等待中,奇迹发生了:不一会儿,李安猛从水里探出了头,用两条健壮有力的胳膊托起了两个小孩。孩子得救了。
10多年来,被李安猛救起的落水人员不少。
但李安猛从来不收被救者的礼物和谢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收入不高,要付房租,几乎没有剩余。为了支撑整个家庭,他空闲时还要四处转转,收集些饮料罐、啤酒瓶之类的废品。
虽然生活艰苦,但李安猛每天仍然会到海边义务巡逻,发现有人落水或者接到求救电话,他二话不说都会下海救人。
一身正气斗歹徒
【英雄档案】王运涛,男,1976年出生,家住安徽省临泉县谢集乡朱元行政村,在诸暨市大唐镇务工。
安徽人王运涛是17岁那年从老家来到诸暨市大唐镇的。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大唐从事货运工作。“老实”、“善良”、“憨厚”是身边人对他的印象。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有些腼腆的小伙子,竟敢直面带血的尖刀,与杀红眼的歹徒作殊死较量。
2014年11月3日16时30分,王运涛正在大唐镇个体运输户聚集的一个劳务市场等活儿。突然,一个20多岁、体型偏瘦的男子持刀向河南籍司机曹某某捅去。被捅伤后,这个司机跌跌撞撞走了几步,就倒在了地上。看到行凶者向附近一家火锅店走去,王运涛连忙跑到马路对面,从自己的卡车里掏出一根撬棍追了过去。
进了火锅店大门,王运涛看到店老板已被行凶男子捅伤,老板娘躲在收银台内带伤抵抗。王运涛奋勇上前,用撬棍将行凶者击倒在地。随后,王运涛死死将行凶男子摁倒,用尽全力坚持了10多分钟,直到民警赶到,铐住了行凶男子。
后来,王运涛才知道劳务市场并非此案的第一现场,歹徒先前在大众网吧附近行凶,已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由于母亲年逾古稀,王运涛担心她受惊吓,未敢向母亲透露半分,只向哥哥说起过此事。王运涛勇斗歹徒的义举在诸暨市传为美谈,当地人称他为“撬棍哥”。
警方事后查明,行凶男子卢某,行凶前经济拮据居无定所,精神恍惚,因产生幻觉而持刀行凶,是王运涛临危不惧,勇敢与丧失理智的持刀行凶男子搏斗,才让更多的无辜百姓免受伤害。
王运涛说,自己并不想做什么英雄,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允许他考虑什么,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歹徒制服。
勇救山火护家园
【英雄档案】吴章信,男,1955年出生,诸暨市东白湖镇琴察村农民。
琴察村位于会稽山脉南麓,是一座宁静的小村庄。多年来,村子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2014年的春天,救火英雄吴章信的离去,让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添上了一份沉重。
从家里到自家在山上的那片地,吴章信要走半个小时。这片毗邻东和乡的田地,吴章信到过无数次。2014年3月16日下午,吃过午饭,吴章信再次走上这段熟得不能再熟的路程,去自家的田里干活。他怎会知道,这次竟是自己走过的最后一段路了。
当天下午2时多,就在他干活的田地旁,有人大喊救火。听到呼喊声,吴章信的心里猛然一惊——对山里人来说,山就是一切,如果山火蔓延开来,那不知道有多少农户要遭殃了!没有多想,吴章信拿了一把钩刀就往火场冲去。
火势借着风力肆虐起来,烈焰蹿起有两层楼那么高,经历多日干旱的植被,稍微带着点火星就噼噼啪啪地在火里打起滚来。吴章信拖着疲惫的身子,忍受着灼热的温度,奋力地挥舞着钩刀,想开辟一条隔火带以避免火势蔓延。可迎面而来的一阵风带着火苗扑向了他,将他打倒在地。
赶来救火的60多位村民发现吴章信时,他已经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衣服头发全被烧焦了。虽经医院竭力救治,吴章信终因伤势过重去世。
送别吴章信的那天,村子周边的山头岗上站满了前来送他的乡民。东白湖镇和东和乡的干部也赶来送行。好人吴章信的一生平凡、赤忱,在最危急的关头,他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