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苍南县“德善天下公益服务中心”调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该中心并非首次参与社会事务处理,但这次却有所不同。纠纷当事人之一、债权人老余承诺:若纠纷调解成功,能拿回欠款,他愿意捐款一百万给“德善天下公益基金”,用于慈善救助。
“德善天下”公益组织:
接到邀请,参与调解民间借贷纠纷案
“邀请‘德善天下公益组织’协调有关本人与债务人的民间借贷纠纷问题。”1月18日,70岁的余碧成向“德善天下公益服务中心”发出邀请,希望后者能参与调解他与债务人多年的纠纷。
“双方信任、认可‘德善天下’,并要求我们参与调解或促成法院早日结束这场马拉松的判决,我也愿意参与调解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为和谐苍南精神文明建设出一份力。”该中心创始人林继排曾因“公务员捐款百万做慈善”受到社会关注,对此事他也很热心。他表示,接到老余邀请的第二天,担保人浙江和丰食品有限公司也发来邀请函,希望该中心参与调解此事。
老余的案件是苍南民间个人借贷最大款项纠纷案之一。作为债权人,700多万巨额债务成为他多年来的“心病”。该案件已于2013年1月由苍南法院判决老余胜诉并已生效,判决虽早已下达,执行却难以落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执行中被告方对其中一张300万元欠条的真伪存疑。春节将至,债权人和债务人及担保人的纠纷又趋于紧张。
老余表示,经法院已认定欠款700多万,其中包括和丰公司担保的447万多元,多年来未能兑现,他早已焦头烂额;和丰公司也心急如焚,近日去检察院提送抗诉书表明原法院判决有误,并要求法院自纠。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这一债务纠纷,林继排邀请“德善天下”成员,并积极联络律师、法院、民间调解员、居委会等各方,于1月27日组织了一场调解会,但最终因两方分歧太大未有结果。
债权人:
若欠款能归还,愿捐100万用于慈善救助
林继排表示,接到调解社会事务的邀请,“德善天下公益服务中心”并不是第一次,但涉及如此巨额民间借贷纠纷尚属首次。
记者了解到,该服务中心在调解老余的案子前,曾多次参与当地社会事务调解。去年,在林继排的牵线搭桥下,苍南“黑人”姐妹顺利拿到户口。今年1月,灵溪镇政府邀请该中心解决该镇坝头村土地征地纠纷,基本达成解决方案。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找林继排和“德善天下”平台解决纠纷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今年已经70岁,这笔债务共700多万元,其中连带担保的和丰公司就有400多万元,若能归还,除了还我自己的债之外,其余的已经花不了多少。”因此,在1月27日的调解会上,老余主动提出并签署了《慈善捐款佰万承诺书》。承诺书中称:“若欠款及利息法院执行偿还成功,本人自愿捐款百万元做公益慈善事业。款项直接由法院按照实际执行还款金额汇入苍南县德善天下公益服务中心对公账号,全部用于慈善公益救助活动。欢迎政府、社会及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和监督。”
在1月27日的调解会后,林继排组建了“老余和丰经济案”的微信群,希望借助社会各界力量促使双方能进一步接触解决问题。
群里的林孝森是“德善天下”的副秘书长,也是一位民间调解员。他对记者说,几年前他就曾参与老余的案件调解,但由于金额巨大、双方意见不一,久久无法成功。
“德善天下”创始人:
此举是以劳动换“报酬”,能让公益组织良性循环
作为新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德善天下”目前成员有60多名,涵盖各行各业。
创新做慈善,高调做慈善,这历来是林继排的观念。这次,他更是抛出重磅言论。林继排说,目前很多公益组织想做事,但因资金问题难以为继。此次“德善天下”参与老余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而且当事人主动承诺捐款百万,等于是“德善天下”以劳动换“报酬”,能让中心持续运转,良性循环。
>>>对话
这种参与调解及“募款形式”是否可行?是否有风险?后续执行又该注意什么?为此,记者和林继排、苍南县慈善总会会长林秀政、温州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吴玉宗进行了深度对话。吴玉宗教授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政治学、行政学和公共政策。
公益组织创始人:
不怕争议,欢迎讨论
记者:在参与调解时,老余承诺如果欠款追回就捐款100万,数额巨大,当时为什么会同意?
林继排:首先,这是老余的建议,他是基于信任请我们调解,以做慈善之心承诺捐款。事实上,此前双方已经请人调解多次都收效甚微,多年来他是备受煎熬。其次,最终这笔钱将由法院执行,来源完全合法,我认为没有问题所以同意。
记者:虽然是当事人自愿的,但毕竟是在纠纷解决之前的承诺,不怕别人质疑“捆绑慈善”?
林继排:不怕。承诺书上清楚写着,这笔钱若能捐,是由法院直接打到中心对公账户上的,是专款专用,我们无法挪用。其次,这种形式是创新,只要是新的事物总会引起争议,我不怕争议,更欢迎讨论。而且,我认为越是争论越能吸引人关注温州大量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让“老赖”承受诚信的道德压力。
作为一个民间公益机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长久生存。以此次捐款为例,如果事情得以顺利解决,注入我们德善基金的100万元就能帮助更多人。这种正能量将压倒负能量,让慈善“发酵”。在此,我也欢迎类似的纠纷当事人找我们“德善天下”介入调解。
苍南县慈善总会:
支持创新,但对“承诺捐款”持保留意见
记者:对于“德善天下”多次参与调解民间纠纷,您怎么看?
林秀政:这是一种慈善的创新,突破了以往扶助救助等公益的局限,有大局观念,可以说是“大慈善”。当前社会上有各类纠纷,民间组织参与解决,不仅是解决当事人的烦恼,更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此外,“德善天下”几次成功调解也是帮助政府部门排忧解难。
记者:此次老余承诺捐款100万给“德善天下”的事,您怎么看?
林秀政:我相信老林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对这种形式持保留态度。公益组织参与调解此类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如果想感谢公益组织,我建议是事情解决之后以捐款的形式进行。相信事后捐款百万,这种爱心接力的能量会更大。如果在调解过程中签订承诺,会让公众有一种“做慈善要附加条件”的观感。总而言之,形式会影响实质,慈善不要误解。
公共政策研究专家:
可行的前提在于法律效力和后续监督
记者:您认为这种新型的“募款方式”可行吗?
吴玉宗:承诺书签订时债权人基于自愿,而且该民间组织确实进行了调解,我认为这种创新可行。但可行的前提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赋予承诺书法律效力,我建议通过公证的形式对其进行确认,这样双方都有约束。反过来,如果口头承诺是不可行的,会出现很多履行上的隐患。第二,承诺中说,这100万元是公对公打款,关键是捐款后慈善总会等机构对其要加强监督,而且捐款的后续使用情况要公开,否则必然会引起社会议论。总之,我认为即使承诺书签订在前,但如果它具有法律效力,而且执行有序透明,那么这种探索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