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苍南县自去年8月10日开展“一打三整治”工作以来,采取刚柔相济的政策,在全省同一行政级任务最重的情况下,提前3年完成任务。苍南县显著整治成效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也引起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关注。6月5日,光明网头条刊登《浙江苍南:向“鱼仓闹鱼荒”宣战》一文,大篇幅报道苍南县“一打三整治”成功经验。现本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光明网讯(记者陆健)浙江沿海的渔民一直流传这样一则谚语:今天不吃子孙鱼,明天子孙有鱼吃。地处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濒临东海,有168公里的带状海岸线,富饶的“浙南鱼仓”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渔民。然而,近年来,东海的鱼越来越少,“鱼仓闹鱼荒”已成常态。
东海渔业资源日益匮乏的主要元凶是猖獗的“三无渔船”,即无船名号、无渔业船舶证书、无船籍港。这些“三无渔船”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力极强,大部分“三无渔船”在伏休期出海捕鱼,这正是鱼类生长的关键时期。而且“三无渔船”使用的渔具基本上是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非法渔具,即所谓的“绝户网”。据苍南县海洋渔业部门调查,在苍南及其附近海域,曾经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等“四大海产”中有三种已基本绝迹,仅剩的带鱼也只有两指宽,东海渔业资源到了“荒漠化”边缘。
“东海无鱼”,已触及海洋生态红线与社会民生底线,是东海之痛,更是浙江之痛;是当代之患,更是后代之患。去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部署展开“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遏制过度捕捞、拯救东海渔场,实现渔场修复振兴。作为“三无”渔船的重点存在区域,苍南县共有“三无”渔船2018艘,涉及渔民5086人,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为此,该县迅速行动,集中开展清港、清市、清违、控油、控冰、打非护渔六大专项执法行动,坚持从源头和产业链上,持续压缩涉渔“三无”船舶生存空间。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去年8月15日,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市场监管、公安边防、港航等部门600多名综合执法人员分赴全县各港口码头,在省内首次开展了规模最大的“清港”联合执法行动。在当地最大的渔港舥艚渔港,一举查获了50艘“三无”渔船,其中大部分为生态掠夺型的“三无”拖网渔船。在频繁“清港”的同时,苍南县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开展海上执法巡查,严格做到“三无”渔船露头就打。联合省市渔政部门开展海上联合行动,一举查扣15艘“三无”渔船,高压震慑以身试法者。在持续高压打击的势头下,当地“三无”渔船自感再也无法生存,便纷纷上交船只。该县取缔的2023艘渔船中,其中有1294艘为渔民主动上交拆解。截至5月底,该县已取缔“三无”渔船2023艘,收缴违禁渔网具5416顶,提前3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整治任务。严打的背后,一道民生考验题摆在面前:那些失去渔船的渔民怎么办?基于部分“三无”渔船渔民经济较为困难的现状,苍南县制定了1.2亿补助方案,并推出“连续3年转产转业补助”新举措,在渔民主动上交“三无”渔船弃渔上岸后,分3年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转产转业补助。
如今已有600多名渔民成功实现转产转业,大多从事海水养殖、休养渔业、经商务工等。当地正在规划建设“海鲜小吃一条街”、“海文化广场”等项目,为渔民转产休闲旅游业搭建平台,全力帮助渔民实现转产转业。
“以前那种赶尽杀绝式的捕捞必须坚决禁止!保护海洋资源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苍南县县长黄荣定说,“全方位开展‘一打三整治’行动,四年任务一年完成,凸显了县委县政府的执行力和果断性。”在严打的同时,苍南县还致力海洋生态恢复,积极在海域内开展水产品生态增殖放流,并对沿岸进行污染治理,在综合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上,开发浅海养殖、观光、休闲旅游产业,着力探索环境保护、生态养护和绿色产业协调发展新模式。
按照渔场修复目标,苍南县从2014年起三年放流1.6亿尾海洋水生生物苗种,截止今年5月底,已增殖放流9811万尾。密集的增殖放流带来的是“浙南鱼仓”海洋渔业资源水平加速回升。近两年苍南县海域螃蟹旺发,已绝迹近20年的曼氏无针乌贼、海蜇等经济鱼类通过增殖放流重新“游”上了老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