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心怀家国 笔落惊风|访温籍新华社记者谢云挺

2023-11-13 掌上温州客户端

有一种职业叫记者。他们以传递信息、报道真相和关注民生为己任;他们为弱势群体发声,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他们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用汗水书写时代华章。在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来倾听新闻人的感人故事。

前不久,在龙港市社科联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新华社浙江分社总编室会议成员、深度调研部主任、高级记者谢云挺受聘为龙港市社科智库专家。

谢云挺,温州平阳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就持续关注龙港改革发展的“每一步”。这份荣誉也体现了龙港人对这位温籍新华社记者的认可。

瓯南大桥、龙港设市、村监委、谢高华、西湖会所……30多年的从业经历,谢云挺是很多重大史实的见证人和记录者。这位温籍记者采写了大批调研报道得到中央和省部委领导批示,多次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给实际工作带来许多改变,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是新华社记者的基本功。”谢云挺回乡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新华社的三大职能“喉舌、耳目、智库”,无一不是和调查研究紧密相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始终把调研的观察点聚焦于中央关切和基层实践的交汇点上,调研报道才有力度。



关注龙港发展30年


在与谢云挺交流畅谈中,记者了解到,他对家乡温州倾注了热情,积极为家乡发展鼓与呼,采写了许多调研报道。其中,龙港的发展进步有着他深深的“脚印”。

谢云挺关注龙港近30年,1994年,他还在浙江经济报温州记者站工作期间,发表《龙鳌之争》,引起较大反响。调入新华社之后,他把龙港作为调研基地,持续跟踪关注,助力推动龙港发展进步。比如,调查龙港与鳌江两地由于不同行政隶属关系难建两岸跨江大桥的问题,推动了瓯南大桥的建设。

“1984年建镇的龙港,到1986年开发势头正旺,但经济实力还比不上对岸百年古镇平阳县鳌江镇。当时隶属苍南县的龙港镇提出在两岸之间联合建座市政桥,方便两岸群众往来,摆脱依靠轮渡之苦,但鳌江方面不是很积极。”谢云挺回忆说,有趣的是,后来龙港实力反超鳌江,鳌江镇主动提建桥之事,龙港却转为了“消极派”,于是双方就这么僵持着。2003年,在温州市政府协调下,瓯南大桥开工建设,然而,又因出现民房拆迁等问题,建设工程一度搁浅。

此事引起谢云挺的关注。他经过深入采访后认为,一座只有400米的跨江之桥,让两岸百姓盼了整整20年,付出的是等不起的时间代价,错失的是“互补共兴”的发展良机。2006年4月10日,他在新华每日电讯上以《温州怪事:多大一座桥,20年“修”不完》为题刊发调查报道,引起浙江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并赴龙港实地考察情况,最后决定由省政府与温州市政府共同解决数千万元的大桥建设后续资金问题,并要求两岸地方政府倒排工程建设时间表,瓯南大桥终于在2007年4月29日竣工通车。

龙港撤镇设市一直是龙港百姓的梦想,许多人为之努力推动,谢云挺也是其中一员。他在龙港首批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三周年前夕,采访了国家有关部委的专家,以及温州市特别是鳌江流域的干部群众,听取各方观点、把脉民间心态,形成“加快推进龙港特大镇设市专题调研”材料,于2017年12月初呈报给省委领导,受到高度重视,同年12月12、13日,省委政研室牵头联合省发改委、民政厅等有关部门到龙港实地调研,形成调查报告,省委领导作出重要批示,龙港撤镇设市正式进入申报推进阶段。之后,省委政研室负责人专门致电谢云挺,转达省委领导的感谢。

“新华社记者在调研中可以倾听站在不同立场、不同侧面,代表不同利益的人士,从不同角度发表的真实意见。”谢云挺说,他在这次龙港特大镇设市调研材料中提出了自己对龙港设立县级市的分析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谢云挺关注龙港,在新华社的半月谈、新华每日电讯、瞭望周刊上陆续发表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长大后的烦恼》《鳌江:两岸分治制约发展,何时才能走向共赢?》《温州龙港正向现代化新生城市跨越》《小城镇大有作为》《从“龙鳌之争”到“龙鳌共舞”—— 温州鳌江流域两县一市竞合巨变的故事》《“镇改市”龙港“大部制”改革,如何写好“后半篇文章”》等多篇调研文章,产生一定的反响。



挖掘谢高华人物典型


谢云挺写过陈定模、顾益康、胡晓云等不少人物报道,挖掘谢高华人物典型是其中一例。

“谢高华曾在改革开放初期,担任义乌(现为义乌市)县委书记,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在他离开义乌30多年后,仍有许多义乌百姓对他念念不忘。”谢云挺说,政声人去后,一个退休多年的官员,仍被群众感念是很不容易的,“我到衢州采访谢高华,跟他聊了4个小时,更加立体地感受到这位平凡老人的不平凡。”

2017年岁末,谢云挺采写《义乌老干部谢高华勇于担当获百姓赞誉》的参考报道在总社刊发后,引起浙江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批示指出,“新时代新作为同样需要我们的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要大力选树一批像谢高华同志这样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之后,浙江省级主流媒体集中宣传报道谢高华人物事迹。

2018年新春首个工作日,浙江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大会,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高举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担当。浙江日报头版发表《新时代呼唤更多的“谢高华”》评论文章。与此同时,谢云挺以《离开义乌30多年,这位退休厅官为何仍有这么好的口碑》为题,在新华每日电讯上以整版篇幅发表谢高华人物通讯,受到广泛转载。后来,谢高华被列入浙江省选报中央的“改革先锋”人物候选名单。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高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谢云挺说,谢高华当年为改革燃灯前行,不仅敢做敢当,而且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不仅勤政,而且清廉,他生前在义乌没有一处房产。就连在上海工作的小孙女说想到义乌考察市场,他也一再叮嘱,不准打着他的旗号在义乌谋便利。“当时,挖掘采访谢高华事迹,我被深深感动着。”谢云挺说,谢高华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新时代的要求高度契合,谢高华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鲜明特征,今天看来依然很“硬核”。

2019年10月23日,谢高华去世。次日,谢云挺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领导干部如何“为官”,“改革先锋”谢高华是标杆》的评论文章,文中写道,“谢高华得到中央肯定,‘改革先锋’的荣誉就是历史沉淀之后的最好评价”“谢高华那句‘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多么铿锵有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谢高华成为带领义乌人民探路市场经济的主心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



为整治“会所歪风”提供靶点


2010年前后,各地“四风”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谢云挺从群众反映的线索中发现问题,对杭州西湖边部分名胜古建变身私人高档会所问题进行深入暗访核实,广泛听取市民、专家、企业、主管部门等各方意见,采写舆论监督报道,对公共资源“私有化”“富贵化”现象提出批评。

当时,这篇题为《杭州西湖:高档“会所”挤占景区引发争议》(合作)的“新华视点”稿件播发后迅速引起社会反响。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各大重要媒体大篇幅刊登,央视新闻1+1栏目也大量引用稿件内容对这种现象进行批评。同时,杭州市有关方面出台整改措施,报道收到很好的效果。

记者注意到,2020年,新华社从1978年以来的报道中精选出一批作品,编纂出版了《新华社改革开放以来优秀作品选》一书,此稿被收录其中,书中点评称,“这是一篇敢于触及社会敏感热点问题、通过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的调研力作,充分体现了记者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力’和深入调研采访的‘脚力’。”“稿件刊发于党的十八大前,推动景区高档会所问题浮出水面,为后来全国深入实施‘八项规定’、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提供了靶点。”

这些年来,谢云挺采写过不少社会反响较大的舆论监督报道,比如,调查采写《金华一高中生不堪学习重负杀死亲生母亲》的参考报道,引起中央领导重视,推动了全国学生减负工作;深入浙江一山区县采写的“农保田”上山事件调查报道,推动有关方面迅速制止与改进相关政策措施,等等。

谢云挺说,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做好舆论监督报道,除了事实准确,还要注意三个“度”的把握,吃透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舆论监督才能既得当又给力,发挥出最好效果。

谢云挺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撰文认为,做舆论监督报道,一是要摆正“态度”,抱有公心和善意是一条重要原则,如果“假公济私”偏心报道,早晚会出事;二是要把握“角度”,这决定着报道的影响力,而“高站位”的职业素质磨练,能够开阔视野的广度、锻炼目光的锐度;三要重视“平衡度”,不能偏听偏信,让有利害关系的人和观点表达到位,是舆论监督报道必不可少的专业素养。

“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事实真相,用独立的视角甄别线索背后的价值,舆论监督报道才有好的社会效果。”谢云挺说。



后陈村“终身荣誉村民”


如今声名远播的“后陈经验”,其背后,离不开新华社的跟踪报道。

目前,我国有近60万个建制村,原来的村级组织设“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后来增设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个“村监委”的制度安排,最早源自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的创新实践。

从19年前发掘报道这一创新做法开始,到形成“后陈经验”,再到村务监督写进法律,全国推广。谢云挺一直跟踪关注村务监督制度,采写了30多篇调研文章。

“2004年,武义县为了破解当地农村存在村干部滥用权力及贪腐现象引发村民不断上访等问题,选择了当地矛盾多、干群关系紧张的后陈村开展创设村务监督机构试点。”谢云挺说,同年6月18日,后陈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首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当时吸引我关注的是,后陈村的做法与之前多地农村建立的财务监督小组有本质不同。以前的监督小组是在村委会管辖之下,组长通常由村委委员兼任,而后陈村是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外设立的一个相对超脱的监督机构,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实行村务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的工作模式,按照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后陈村务监督制度》行使职责,它与村委会之间彼此独立,互不从属。”谢云挺说。

谢云挺通过半年跟踪关注这套制度模式的运行和实践效果,采写了后陈村创设村监委机构的情况调查,2005年1月10日刊发后,引起浙江省委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省委办公厅、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农办等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赴武义进行专题调研。后陈的“治村之计”由此进入省委决策层视野。

在后陈创立村监委一周年之际,2005年6月17日,浙江省委领导专程到后陈村考察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对后陈村创设村监委制度模式和实践效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试点完善,面上推开。“后陈经验”从此走向全省。2006年1月,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后陈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吸纳了后陈村的创新做法,明确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揭开了我国在村级建立监督组织机构的崭新一页。

之后,谢云挺持续关注后陈村。2014年,在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四周年之际,他提出专题调研建议,得到重视和支持。一支由浙江、广东、河南、吉林、安徽、河北6省新华分社记者参加的调研小分队组建起来,历时近一个月,采写了推行建立村监委制度的争议焦点及分析、促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务实管用以及后陈村创设村监委10年回访等一组稿件,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好的调研稿一定是吃透中央精神,主题重要、调研细致,宏观与微观、专业性与参考性的有机结合。”谢云挺说,这次农村基层组织专题调研,在稿件中提出需重视规范监督主体、内容、权限和程序,健全村民对村务实行有效监督的机制,加强对村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村监委制度流于形式,确保监督机构建立后务实管用等。

2017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谢云挺也因报道“后陈经验”,被后陈村授予“终身荣誉村民”称号。

温都记者 吕进科

(许沛文、袁小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 陈东升

审核 李雪锋

640 (7).png

责任编辑:costner1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