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室
主持人谢啦:随着“两会”的召开,“两会访谈室”如期和大家见面了。今年“两会访谈室”每期将邀请两位嘉宾来做客,就苍南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今天的主题是“苍南乡村振兴如何寻求新突破?”首先给大家介绍本期到场的两位嘉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杨家乐;县政协委员 刘维真。

主持人:刘委员,今天“两会”正式召开了,您作为委员参与这样的盛会,分享一下您此时此刻的心情?
刘维真:我每年参加这个“两会”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年的感受是非常的不同,主要是感觉到我们苍南的发展紧迫感越来越强,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发展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主持人:我想这种发展的氛围、发展的信心,对我们今后苍南未来的发展也是不言而喻的。刘委员,那您对我们苍南乡村振兴这块工作非常的关注,那您今年准备的提案是什么呢?
刘维真:我这次带来的提案是关于苍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为了这个提案我走了我们苍南蛮多个乡村,有平原的村庄,有山区的村庄,有正在逐渐退化的村庄,也有正在新兴发展起来的村庄。
主持人:两位嘉宾对我们苍南乡村振兴这块工作非常的关注,也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和精通了。其实我们苍南这几年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块工作上,也是做了很多也是很不错的。杨局长,您给我们亮亮这方面的家底。
杨家乐:这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乡村建设,特别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我感觉这几年变化是蛮大的,我们都明显感觉到我们的乡村变干净了、变美了。我们目前在建的美丽乡村精品村有56个,整治村有一百多个,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串点连线成片的一个态势,所以我们去年又建成了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分别是矾都线和桥莒线,都很有特色,也很美丽,推荐大家有空去看看走走。
主持人:杨局长,您刚才说到的这些美丽乡村,我基本上很多都去过了,而且是采访过的。杨局长,您自已个人最喜欢哪个村?
杨家乐: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感觉每一个美丽乡村都像一幅画,很难说那幅画就是最美的最好的,实际上我都很喜欢。具体来讲,比如说古村落,我就比较喜欢碗窑村,平原乡镇城郊村,我觉得中对口做的非常好,水乡村,项东、鉴后西做的很有味道,山区村,矴步头我感觉非常漂亮。
主持人:刘委员,刚才我们听了杨局长的这番介绍,那您对我们当前这个美丽乡村工作感到满意吗?
刘维真:这个是非常满意的,这几年我们苍南的美丽乡村建设这块,取得的成绩应该来说是非常显著的,各方面的亮点也是比较多,刚才就如我们杨局长提到的,对我们美丽乡村这块是如数家珍。但是我们在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又出现一些瓶颈,我们要有一个新的突破。
主持人:那在您看来,都有哪些瓶颈呢?
刘维真:短板、瓶颈还是不少的,各个方面的都有,首先是资金短缺的问题。除了少数村,当前大部分的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这块还是比较滞后的。第二个方面,是我们人才紧缺的短板。随着我们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们苍南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这块,都是加速向我们城镇转移,当前“空心村”和“老龄村”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再次,就是农民增收的短板,农村的产业经济这一块也是非常的难做。还有一块,土地制约的瓶颈,当前较多的村现状是存在建设用地范围是少之又少,若有好的项目的话,现在一下子也是落不了地。
主持人:杨局长,刚才刘委员讲到的四个短板,我们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怎么把它给补上呢
杨家乐:刘委员刚才讲的这四个短板,我觉得讲的非常到位,虽然这几年我们的乡村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依然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弱项和短板,我们离乡村全面振兴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我们更加的努力。我也非常高兴地注意到,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有了大篇幅的一个描述。报告中说要推动科技和资金进乡村,青年和乡贤回农村,要引导18亿的社会资本下乡创业,要鼓励流转200亩成片以上土地2万亩以上,激励农房流转120幢以上。我想这些措施得到落实的话,那我们的短板会逐渐得到弥补。
主持人:刘委员,刚才我们听了杨局长的这番讲话,明显地感受到我们县政府在这块工作上,是出台了相关的一些政策的。我们苍南实施乡村振兴要有所突破,除刚才说的这四点,那在您看来,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去突破呢?
刘维真:我认为要避免或者防止一些已经出现的一些现象,或者是我们当前有碰到可以称为风险一块,。一要防止同构化加剧,现在很多的乡村建设当中,都出现在产业上是非常重复重叠,都是盲目的搞旅游、搞民宿,大家都在这里搞,无形当中必然就会潜在比较大的这种风险。还要防止高标准攀比,当前在乡村规划和建设标准上,大家都追求“大而全”,这个一方面增加了我们整个资金筹集的难度,第二个方面,对我们当前乡村发展这块,会走偏或者迷失乡村发展的一个本质方向。应该来讲,乡村振兴规划应该是有取有舍的一个择优过程。
主持人:杨局长,刘委员说到的这些问题,在我们苍南严重吗,我们该如何去克服呢?
杨家乐:我觉得刘委员讲的这几个方面,我归纳成是两个词,一个叫因村制宜,第二叫实事求是,实际上在我们的乡村产业发展或者美丽乡村建设中,都应该遵循这两个原则,比如说,有些村地处偏僻,也没有什么很好的资源,那就不一定要非得花大力气去改造建设,可能做好保护或者下山搬迁更加合适,还有一些村旅游资源并不突出,并不一定非得学人家做民宿,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前几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就专门出台了建设导则和负面清单,就是要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和“高大上”。就像刚才我们刘委员讲的,有些村喜欢建大广场、大牌坊,弄草皮绿化,或者用花岗岩铺地,甚至有些地方,还做一些不伦不类的欧式建筑,实际上这不是一种建设,更多的是一种对乡村机理的破坏。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期的话题讨论到这儿就差不多了,那么,最后想请两位嘉宾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您心目中的理想乡村是什么样子的,杨局长您先来。
杨家乐: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表述,我想引用去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关于乡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它就是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乡村。
主持人:刘委员,您也给我们描述一下您心目中理想的乡村?
刘维真:我理想当中的乡村是“五好”,生态环境好,田园风光好,居住条件好,社会治理好,农民收入好。
编 导:夏孟胜
摄 像:陈裕良 叶茂杰 郑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