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苍南“从无到有”建成三大国家级对台平台

2014-12-03 苍南新闻网
[导读]国家级农民创业园、国家级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霞关港获批国家对台更开放的试点口岸……作为目标的四个国家级平台,苍南已经获批三个,目前正争取获批国家级(苍南)台商投资区。在两岸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道路上,苍南最先起跑也领跑在前,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该县几年来“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地大胆探路

  从台湾引进的马鞭草已成为观光农业的“金名片”了。去年以来,温州天福台湾农业示范园的近百亩马鞭草,成为市民周末节假日休闲游的热门之选。

  “我相信,再过三至五年时间,苍南的地方产业结构会出现显著区别于周边县、市的差异性,带有融合台湾元素的苍南特色。”当苍南县对台经贸合作服务中心副主任林士任说出这段话的几天前,苍南县灵溪镇观美社区正迎来一批台湾客商,希望能在这里投产几条融合休闲观光的食品生产线。

  国家级农民创业园、国家级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霞关港获批国家对台更开放的试点口岸……作为目标的四个国家级平台,苍南已经获批三个,目前正争取获批国家级(苍南)台商投资区。在两岸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道路上,苍南最先起跑也领跑在前,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该县几年来“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地大胆探路。

  吸引台商——

  善用地缘文化亲情牌

  苍南县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处,是浙江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县。同时,苍南与台湾地区同属闽南文化,全县闽南语人口70多万,台胞台属2万多人。在创建对台经贸平台之初,苍南还没有任何对台合作的基础,所能做的除了向上级要政策支持外,只能利用好这地缘和人缘优势,“满世界”找台商。

  苍南县委书记黄寿龙对此记忆犹新。2012年,上海长宁区举办台胞中秋联谊会,他获悉消息后,就带上方案和当地农家制作的大月饼前去推介。现场一曲闽南方言说唱的《两岸乡情》渔鼓表演,一盒融进了节日祝福的桥墩月饼,让600多位台商以及企业界人士,将目光投向了当地推出的50多个招商项目。“让乡情乡谊成为纽带,让地缘和方言优势成为桥梁,这使得我们的招商引资行为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黄寿龙告诉记者,哪里有投资意向,就打出亲情这张牌,把项目推介会开到那里,这是苍南秉持的招商引资原则。

  几年来,苍台两地的文化交流不断升温,成功举办了两岸(苍南)杨府侯王信俗文化交流会、第二届浙台(苍南)妈祖文化节、浙台(苍南)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海峡两岸(苍南)社会组织公益交流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以文化交流为纽带,推动两地的经贸合作。截至今年7月底,苍南县对接台商201批、2518人(次),不断拓展与台湾经贸合作交流。

  台资落地——

  “大动作”寻求体制突破

  作为探路者,苍南在这几年的对台经贸合作中,积极地从体制机制中寻求突破,战略、规划、机制、项目,无论哪一方面的尝试,都像是进行一次成功的改革。

  让温州台商协会会长许灿欣尤其赞赏的是,苍南县委县政府对台商的支持,体现在速度、效率上,公司的项目审批16个工作日内完成,2个月内完成正式批文转接手续,为台资企业建设投产赢得时间和先机。

  而形成这一套快速反应机制的背后,是该县全面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的“大动作”。该县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带队,43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海西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完善的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台资项目对接、落地及建设中的困难,形成上下互动、部门联动格局。出台《苍南县重点台商投资项目县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工作方案。对重大台资生产性项目实行专职代办员全程代办,提高台资项目的落地速度,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绿色通道制度。

  体制、机制的改革,为项目落地提供了保障。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台资项目签约25个,投资总额47.9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6个,落地项目22个,总投资231395万元,实际利用(涉台)资金20655万元。2013年浙江省新批准设立的8家台资企业均在苍南,平均投资额每家企业310万美元。

  苍台合作——

  更重引入先进模式

  在苍南灵溪镇桃湖村,一条并不宽广的田间水泥路,在今年夏天成了卖草帽、卖雨伞、卖水果的临时一条街,只因为路的一端是温州最大的马鞭草基地,紫色花海中人头攒动,不少旅行社更是打出了“温州的普罗旺斯”这一宣传口号。

  这片花海是由温州天福台湾农业示范园打造的,在此之前,通过花卉种出风景来吸引游客在温州还很少见到,因此示范园一推出便很快吸引了温州以及周边地区大批游客。天福农业的负责人陈忠何是“种风景”的探索者,但他同时也是台湾生态观光农业模式的学习者。通过与一位台湾薰衣草专家的合作,他成功引入了多种外来植物品种在苍南种植。不过,最近他跟随苍南地方官员赴台湾考察农业发展时就曾感慨:“我们的农业从‘种瓜得瓜’走到初步加工,如今又发展了观光,已经是本地农业模式的前沿,但台湾农业已经走到了第六步——农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对陈忠何来说,与其吸引台商的资金,不如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模式更加“受用”。

  “比如我们本地人建工厂,就想着生产和卖产品,而台湾的企业家还会想到建一条生产线让游客参与制作,成为一个体验式的休闲项目。”林士任表示,“天福农业”经营模式让许多本地农业企业打开了视野,其实苍南民间资金很雄厚,缺的是如何投资的理念。一个天福生态园的成功好比是鲶鱼效应,激活当地农业的活力,而引进现代绿色生态农业项目,又符合县里的产业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模式和理念的引进不仅在农业,还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多个领域。与台湾彰基医院正式签约缔结为友好医院的苍南人民医院,通过邀请台湾专家来“诊断”整院的管理弊端,再经过优化管理,在今年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权威认证机构JCI最新版标准认证,成为全省首家通过JCI认证的医院。“新的模式和理念会让苍南的产业发展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和周边地区差异化的新路,而这正是苍南探路对台经贸所希望抓住的机遇。”林士任说。

  样本启示——从无到有,主动作为

  对于苍南来说,对台经贸合作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从零开始学习,探索吸引台商、台资的手段,在交流中发现并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从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本地发展的合作模式。因为没有先例,没有对照,因此工作难度也相应加大,但该县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部门都以“不等不靠”的作风,从实践中总结和完善了一套务实的行动模式。

  苍南的“先行先试”,也给我市打造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示范高地打下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市开通对台飞机直航,获批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试点城市等工作的推进,我市与台湾交通往来日益便捷,交流合作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时,我市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台商投资与支持台商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更加开放优惠、更具突破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对台胞的服务,吸引台商来温投资,全面加强温州对台合作交流。

  机遇出现了,但能否抓住机遇还需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并将之放大主动作为。对台经贸,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一个模式可循,提出新的思路,相关部门主动对接,积极落实,在对接中提升自身的环境和实力,并以此大力推进温州与台湾在现代金融、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现代农业,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开发应用、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合作,培养新的产业集群,实现资源互补和共赢发展。

责任编辑:wuchunjun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