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平阳发现200多年前匾额 清朝大臣杜堮所题

2014-05-02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导读]平阳老屋发现一块200多年前匾额 清朝大臣杜堮所题


温州网讯 昨天,市民周先生拨打温都热线88868886反映,他在平阳水头老家收拾房间时,意外发现一块清朝道光年间的匾额,上面有一些文字,不知道什么来历,希望能请相关专家鉴定一下。

  每逢节日,家族成员到匾额前参拜

  周先生说,他老家在平阳水头,几年前查看家谱时,发现记载着一块写有“松筠垂荫”的匾额,是时任清朝浙江学政杜堮为其先人题写的。听其父亲说,那块匾额“文革”前一直悬挂在周氏宗祠的大厅里,每逢端午等节日,家族成员都会到匾额前参拜。“文革”期间,因担心该匾额遭破坏,便将其摘下藏在家中,时间一久便不知道放在何处了。后来周家重修祠堂,虽多方寻找,但始终没找到这块匾额。

  前不久,周先生收拾水头老家的房间时,在三楼发现了这块他们曾苦寻不得的匾额。

  长1.9米的匾额上刻了哪些文字?

  昨日下午,记者在平阳水头见到这块匾额。它长1.9米、宽60厘米、厚5厘米,整体为原木色,上面还残留着黄色和红色的斑驳漆料,背面为暗红色。匾额中间部分是用一整块木板制作而成,上面的文字均为阴刻,中间刻有“松筠垂荫”四个大字,左侧竖排写着“道光庚寅中吕月吉旦,节母蘧(同“渠”音)氏七旬寿立,周直/顺桥”,右侧竖排写着“钦命吏部左侍郎提督浙江学政加五级记录十次杜堮□”。

  经过查找资料,发现时任浙江学政的杜堮为山东滨州人,其子杜受田为清咸丰皇帝的老师,其孙杜翰、杜乔羽均为朝内重臣。随后记者联系到山东省滨州市杜受田故居的相关专家。

  专家详解匾额上的文字

  专家说,虽然他们在杜堮年谱中没有找到为该匾额题字的相关记录,但从匾额上的官职记录和字迹来看,可以确定为杜堮所写。

  该专家介绍,根据匾额上文字可以发现,这是杜堮在道光十年(1830年)为平阳周家母亲七旬大寿所题写的匾额。“松筠垂荫”意思是说像松竹一样坚贞的节操能传递庇佑后人,而“周直/顺桥”很有可能是杜堮在浙江学政期间的门生,“节母”二字表明周家蘧氏丧夫后一直守节未嫁,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而“道光庚寅中吕月吉旦”,意思是道光十年四月初一。匾额右侧的字“钦命吏部左侍郎提督浙江学政加五级记录十次”为杜堮当时的官职及为官考核成绩表现。

  杜堮及子孙5人皆入翰林院

  该专家说,道光元年(1821年)年底,杜堮受命兼任浙江学政;这一时期,杜堮主要在浙江各地督学,走遍全省各地。杜堮享年96岁,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是山东文坛的盟主,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左侍郎、顺天和浙江学政等官职,加太子太保衔(荣誉性官衔,从一品),赠大学士,谥“文端”。虽然杜堮著作较多,但其题写的匾额保留至今的并不多,该匾额的发现对丰富杜堮年谱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据了解,杜堮与其子杜受田,孙杜翰等5人皆入翰林院,称“父子五翰林”。其中杜受田为清咸丰皇帝的老师,帮助咸丰皇帝赢得皇位;其孙杜翰为同治朝“顾命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变”中遭革职问罪,后被赦免。山东滨州有杜氏故居。温都记者王雄涛

  新闻链接: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是清朝咸丰老师杜受田的旧居,也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旧居,位于山东省滨城区滨北镇南街。门前有木牌坊1座,门首悬“太师第”、“相国第”横匾,门厅内悬有“方伯第”、“亚元”、“传胪”、“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等匾。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占地约25亩,内含28个小院,有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300余间。现仅存绣楼、客厅和部分堂屋、厢房。建筑风格简单、朴实,是典型的明清鲁北建筑特色。2010年被授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责任编辑:wuchunjun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