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自己文化遗产特色、优势的认识,就会对自身发展失去最后的底 气和信心。当前,如何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利用镌刻着本地区文化生命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历史文化 遗产成为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保护历史根脉,传承历史记忆,兼具山海之利,人杰地灵的苍南以强大的地域特色文化自信心为后盾,走上探索各类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可持续发展利用之路。
苍南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苍南——苍山灵秀,东海壮阔,平畴沃野,鱼粮并丰。新石器史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播洒文明曙光。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多民族杂居的历史 现实孕育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散发着浓郁乡土历史气息、风格独具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中,我县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千余处,时间 跨度从史前时期至近现代,其中国保4处,省保10处,县保54处,县文保点16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1处。国有馆藏文物1500多件,其中珍贵 文物119件。这些珍藏在山南海西之地上的文化瑰宝浓缩了苍南的发展历史,是当地文化精髓的积淀,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 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我县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生产、生活形态,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苍南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初见成效
为保护遍布我县种类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近年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名人故(旧)居保护工作的意见》和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等,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提供政策支撑。同时由政府牵头,文物部门多次邀请专家,派遣技术人员实 地考察,形成《苍南县文化遗产名录(备忘)》,以“先急后缓、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修旧如旧”等原则制订修缮保护方案,对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分期分批保护、修缮工作,同时严厉打击盗掘、哄抢、买卖文物等犯罪行为,并逐年加大了县域 内各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修缮保护力度。2007年至今筹集资金近650多万元,修缮了钱库镇吴荣烈故居、灵溪镇八郎桥、龙港镇雁齿桥、瓦窑头节孝牌坊、 芦浦年糕桥、矴步头谢氏祖宅、刘基庙、蔚文桥、金乡北城门、金乡丰乐亭、殷氏宗祠、南山头古墓葬、碗窑村龙窑、古戏台、碗窑陈宅、灵鹫寺单檐塔、渎浦罗氏 笃敬居等县级文保单位和蒲城郭宅、妈祖庙、城隍庙,清理、整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壮士所城和省保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堡双牌坊的周边环境,对文 物普查新发现古迹马站积谷岭、芦江义冢等进行了抢修。及时有效的修缮保护有力地遏制了历史文化遗存因人为、自然因素所致的侵害,抢救了众多因不可抗因素濒 危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年我县重点开展金乡古城保护性恢复及碗窑古村落各类建筑分类修缮工程。为防患于未然,根据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执法巡查办法》、《浙江 省文物行政执法日常巡查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加大日常巡查、执法力度,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遏制危及文物本体及其生存环境的违法行为、安全隐患, 近年制止了多起违法乱搭乱建事件,拆除违法抢建民房近300多平方米。同时我县在修缮各历史文化遗存,不影响、改变其历史风貌,尽力还原其历史真实性的同 时,尽可能的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对现在仍在有居民居住,仍在使用的历史街区在修缮文物本体的同时,进行石板路改造、室内电力线路、自来水改造和白蚁防治等 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镇、街区居民的住、行问题,保护成果“惠及于民”,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使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双重意义。
苍南可移动文物征集工作态势良好
可移动文物是历史发展长河中自然界演变最可靠的原始实物及各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或精美或拙朴,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其成为现代人类认识和恢复历史 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可移动文物的收藏也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前提,藏品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博物馆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苍南博物馆建馆30年来, 因历史、行政辖属变化、土壤性质(地下文物在酸性土壤条件下不易保存)、有馆无舍等原因,馆藏文物数量稀少,精品匮乏。近年,为增加馆藏数量、拓宽馆藏门 类,我县文化部门将可移动文物征集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征集追回历史出土文物汉代铜樵斗、五代瓷器、明代墓志铭、清末民国道教斋醮银饰等百余件,重点做好苍 南籍知名书画家书法美术作品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到谢云、陈步宣、王学畅、郭远及黄建生等数十名书画家作品过百幅。近期为配合博物馆新馆建设,积极开展 本地民俗文物征集,征集到衣柜、床、水车、提篮等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生活生产用具共计十余件。
苍南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谋发展
自然风光绮丽,文化遗产丰富是上苍赐予苍南的巨大财富,如何让这些财富发挥作用?永续利用?协调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 化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矛盾,《苍南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一带十园”战略为我县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利用指明了方向,即以建设为核心,集中资金,尊重历 史痕迹,对条件成熟、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重点,优先投资保护利用。以“商 贸服务、生活居住、旅游休憩、历史博览”综合发展为目的,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开发和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业,即 在加强各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管理以及文保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尽力恢复各遗址往昔风貌,在不影响遗址传统风貌、格局的同时,加大旅游 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观光者徜徉古代文化、自然美景时心身也能享受现代的服务。目前,莒溪刘基文化园、浙南制瓷古村、明清军事重镇、矾矿工业文化遗址等文化 项目已相继启动。2012年至今,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重点项目,我县政府相继成立金乡古城恢复性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及碗窑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协调小 组,领导协调金乡古城及碗窑古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温州矾矿遗址在世人瞩目的光环下坚定地踏上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和国家矿山公园之路。
苍南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入民心
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的价值只有被大众感知、认可才能唤醒和激发大众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何让千百年来被束之高阁的雅文化被世人接受?如何向世人解 说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是文化遗产被大众感知的捷径,也是遗产文化升华的必走之路。近年来,我县加大宣传、展示力度,利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 化遗产日定期举办大型庆典活动,苍南民间民俗文物展、历史印记龙港文物图片展、纪念朱程诞辰百年生平事迹陈列展、纪念刘基诞辰七百周年名家书法展、碗窑 “天工瓷韵”瓷文化旅游节,蒲城 “蒲韵流芳”第三届蒲城民俗文化节,金乡 “古城遗珍——金乡文化遗产图片展”,矾山“矾矿遗址申报世界工业遗产启动仪式”,马站“蒲门遗韵——马站文化遗产图片展”,模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型的 宣传得到了公众的普遍好评,加大了公众的参与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不定期地通过张挂条幅、分发传单、文物法规宣传、文物知识有奖竞猜、文物知识 咨询、文物图片展和文物摄影比赛等形式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普及度。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优质综合载体被广大群众广泛接受,近年,其也成为我县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的重要平台。近年,我县加大了博物馆建设力度,苍南县 新博物馆今年3月已顺利结顶,预计2014年春节前夕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而民间、企业出资筹建的小型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如雨后春笋,灵溪民间艺术博 物馆、林夫纪念馆、朱程纪念室、苏渊雷纪念馆、南坪革命烈士纪念馆、碗窑博物馆、藻溪天韵奇石博物馆、温州矾矿博物馆等相继建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优 质的精神文化食粮。通过广泛宣传、展示,遗产文化潜移默化的融入百姓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扩大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力,营造 “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资源”的良好氛围。以温州矾矿博物馆为例,自筹建至免费开放,共收到民间捐赠文物128件,博物馆的筹建过程也得到了来自社会各 界热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为支持矾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推动温州矾矿遗址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的各项工作,省内外矾山籍热心人士自发成立了“温州矾矿遗 址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研究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