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眼不见为净”。作为自欺欺人的一种心理安慰,这句古话,今天在不少地方依然适用。比如那些看上去光鲜,却出自无证经营者之手,源源不断进入饭店、排档的所谓“消毒餐具”。
从苏丹红、地沟油,到三聚氰胺、毒生姜,消费者像听“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听着听着别人的故事,狼就真的来到了面前。今天的无证消毒餐具,又像一头狼,冲到了正为“吃得安全”而犯愁的消费者面前。它让人有一种颠覆感——眼不见为不净。
其实这头狼,不是听着听着就来的。它原本就潜伏在消费者身边。而今天的“眼不见为净”,也不是用来调侃而寻求心理安慰的。它是一种信任。消费者 相信支付了消毒餐具费用,是与商家达成了一种商业信任的默契;相信缴纳了税赋之后,是与监管部门达成了一种职能与服务的默契。他们以为自己不需要处处“眼 见”便能吃得“干净”,但事实是,那些职能赋予专门用来站岗放哨、防兽打狼的眼睛,屡屡走神,或者视而不见。
该放心的没放心,说明该操心的没操心。一套付费吃饭的餐具,其卫生问题,需要通过市民向12345市长热线投诉的方式,得以引起职能部门的重视,这是对餐饮卫生监管现状的莫大讽刺。
无证消毒餐具,从生产到餐桌,工商部门可以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管,卫生部门也可以管。只要有一个站岗的不打盹,这头狼就蹿不到消费者桌上 来。但中国的监管现状,往往是现实版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看上去多个部门能管的事,恰恰是谁都不在正经管的事。出了事,巴掌都不知道往谁脸上扇。
这回,面对不断端上饭店、排档、农家乐餐桌上的所谓消毒餐具问题,百姓直接叩到了12345市长热线的门上。这么一来,平时“眼不见”的,一眼就看见了;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可谓水到渠成,功德圆满。
但这么功德圆满的事,却很难令人皆大欢喜。一来,按卫生监督部门的提醒,“持合格证的餐具消毒企业,其塑料包装袋上会印上一行‘(温)卫餐消证 号201x第×××号’的字样,市民可凭此放心使用”。这要是临到饿时,饭菜齐了,而端上来的餐具偏偏没这个字样,你是吃还是不吃?二来,你是让人打了 12345市长热线、坐等监管部门前来执法,还是咬咬牙来个“眼不见为净”?这样的消费提醒,是否等同于监管部门将“眼见”的责任,让本应该“眼不见”的 消费者来担当?
吃得安全,不该操心的应该是消费者,不该放心的应该是监管者。让该“眼见”的不“眼见”,不该“眼见”的去“眼见”,这就像一对颠倒了的主雇关 系。即便消费者今天逮着一头无证消毒餐具的狼,谁都难料下一头蹿到餐桌上的,是长什么样的夺命之狼。消费者天天给市长热线打电话,当地还养这么多监管部门 干吗?(文/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