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永嘉三元堂村基层组织形同虚设 住户缺水叫苦不迭

2013-05-22 温州网
[导读]全村普遍缺水而且长达两年时间,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民生大事,三元堂村为什么迟迟解决不了?

  温州网讯 晚饭后,叶圣康在一楼邻居家的自来水龙头下放了一只水桶,一点一滴地接水。天亮后,他把水提回家,用来煮饭、洗菜。

  这两年来,叶圣康几乎天天如此。永嘉县北城街道三元堂村共有2800多名村民,像他这样遭遇用水困难的家庭比比皆是。

  全村普遍缺水而且长达两年时间,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民生大事,三元堂村为什么迟迟解决不了?上周五,《代表在线》栏目记者接到当地村民反映后,赴实地进行了调查。

  住户装了水泵依然成摆设

  三元堂村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水泵。

  “其实,装了水泵也没用。”叶圣康说,他家住在四楼,三年前安装了一台水泵,刚开始水龙头能流出水,两年前就打不出水了。

  水泵打不出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全村安装的水泵实在太多了,人人都抢水喝,最后就变得人人没水喝。叶圣康说,现在二楼以上的水泵已经基本成为摆设。

  三元堂村靠近一座山,村里有50多户人家用皮管接山水饮用。由于蓄水量不多,一到晴天就断水。

  为了解渴,村民叶希妹在后院挖了一口井,直径不到一米,井水有些浑浊,水面还漂浮着一些杂质。她说,井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每天要挑五六次,煮饭、洗菜、洗澡、擦地全靠这口井。

  大部分村民煮饭、洗菜用的水,基本上都到一楼或二楼邻居家借水。平时洗澡,则到村口的一条溪里挑水,洗澡水存起来再冲马桶。

  三元堂村原本是一个最不愁没水喝的村庄。1974年,原永嘉县自来水厂就建在该村村口隔溪相望之处,村民用水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想到,自来水厂在10年前搬迁后,该村居然成了全县最缺水的村庄之一。

  今年70岁的原村支书叶光照说,村里的自来水管安装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过去由于人口少,吃水没问题;现在人口多了,而且村民大多住进了新建的商品房,楼高水压低,吃水就变得非常困难。

  村里就算有钱也不给出

  三元堂村是一个人口结构非常奇特的村庄:10年间,本村居住人口从1000多人锐减到50多人,而外村迁移过来的多达2800人。

  该村位于永嘉县城北面,目前属北城街道管辖,处于城镇和农村接合点。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90%人口已迁移到县城的环城北路和上塘街,剩下的50多人基本上是低收入的困难户。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原先居住在永嘉县山区的部分村民,逐渐下山脱贫致富,而县城上塘镇周边的城乡接合点成为首选之处。

  廖建军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他从该县下寮乡朱寮村搬迁到北城街道三元堂村,购买了村里的一套商品房,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

  两年前,廖建军发现自家水龙头出现间歇断水现象。上周四,他实在无法忍受缺水之苦,就花500多元安装了一台水泵。他说,如果村里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全村吃水难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留守三元堂村的村民叶圣康说,所有的村干部都没有住在村里,他们没有切身体会到缺水之苦,对改造自来水管网也就没有积极性。

  两年来,叶圣康等人多次向永嘉县水务集团、北城街道以及村干部反映此事,但自来水管网改造一直无法启动。

  原村支书叶光照认为,主要原因是村干部没有积极性,村里就算有钱也不能出,因为出钱有压力。他说,如果村里投入大笔资金改造自来水管网,真正受益的绝大部分是外村人,其他已经搬出去的本村村民肯定有意见,所以这件事就一直拖着没办。

  村干部称村民依赖性太强

  三元堂村有一道“独特风景”:村两委办公楼不是建在村里,而是建在县城的繁华地带,并且长年对外出租。

  一些村民说,平时村干部都不在村两委办公楼,有事只能打电话联系。《代表在线》栏目记者辗转找到该村村支书叶蔓菁时,她正在永嘉县城一个单位上班。

  得知来意后,叶蔓菁说,村里一直未能改造自来水管网,不是政府部门和村干部的原因,而是村情较为复杂,村民依赖性太强。今年5月初,永嘉县媒体曾经对此做过报道,希望市级媒体再呼吁一下。

  据当地媒体报道,三元堂村村民曾多次向永嘉县水务集团反映,但对方从未受理。该县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杨立俭说,该村供水困难主要是村内自来水管道老化,水压太低引起。去年5月份,村干部曾打报告申请进行村内水管管网改造。

  该县水务集团收到报告后,着手设计、概算,并向县发改局要求立项。杨立俭称,当年12月完成所有手续并通知村干部,但村干部说比较忙,以后再联系,后来一直都没有联系。

  “前天我们已经和水务集团进行了沟通,现在关键是资金问题。”叶蔓菁说,全村自来水管网改造总共需66万元,县财政按政策资助50%,其余部分要靠村民筹集,但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三元堂村除老人外共有300多户人家,按每户集资600元计算,共有18万元,资金尚缺口15万元左右。

  叶蔓菁说,改造自来水管网的真正受益者是外村人,但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至今只有1个人前来反映。三元堂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村,而且村集体又没有钱,当这个“家”很不容易。

  村庄变迁应当成立新组织

  三元堂村吃水难的背后,折射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新问题。

  目前,外村人在三元堂村买房子住,但他们的户口以及计生等并不归该村管理。除了村集体土地,三元堂村基本已处于“空壳”状态。

  “这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温州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博士王新认为,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大,三元堂村旧有管理体制已经被打破,村级政权组织形同虚设,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中村”。

  在王新看来,从外村迁移过来的2800多名村民,他们聚居在一起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社区,应该成立类似城市中的小区业主委员会组织,加强自我管理与服务。在自来水管网改造问题上,政府、老村村民以及新村民应该共同协商,合理分摊费用。

  王新认为,当旧有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变迁后的村庄时,当地街道或社区应当借机指导成立“业委会”,帮助村庄移民选举产生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管理。

  “如果村里的公共事务长期没人管,村民如同一盘散沙,最终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王新说,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该案例引起重视。记者 叶锡环

  【温馨提示】

  今天上午10时整,温州网《代表在线》栏目邀请市人大代表余康杰、市委党校副教授张红军等嘉宾,就永嘉县北城街道三元堂村供水困难话题深入探讨,敬请关注!您可以发布微博@

责任编辑:shishiyan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