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林勇:高手在民间——《薛家桥村志》序

2025-08-25 林勇
微信图片_2025-08-29_010912_654.png
薛家桥   


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这是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三者全方位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整体,各有功能。“盛世修志”,或者“当代修志”,都说明及时修志如修谱一样,迫在眉睫。随着全国第二轮修志接近尾声,市、县续志的工作基本完成,不少乡镇志也已陆续出版,现在村志编撰工作已正式开始,《薛家桥村志》作为龙港市第一部村志,不可不谓开龙港编撰村志之先河。

薛家桥村,这个位于浙南鳌江下游江南平原中部的村落,具有千年文明的记忆。迁始祖薛伯鉴于唐时由平阳县南湖入迁来此定居。公好义独建石桥,名曰雪桥(今薛家桥)供人通行。此村因桥而得名,薛家桥古桥至今完整保留,这是村民不会忘记的地名记忆。江南河网密布,桥梁众多,以桥为村名的较多。桥梁一目,向来是方志所必须有的内容,因为是村落所在地居民出入必经之处,其中孕含着社会学意义,其桥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薛家桥历史悠久,是一个钟灵毓秀的村落,“梦韵水乡”成了村民们对家乡的美好记忆。田园风光,水乡泽国,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渔耕生活,自古以来便给这一方人带来了幸福感。案头摆放着这本即将刊行的龙港市第一部村志,沐手翻阅,心中也有一种急于与人分享的幸福感。刘店人刘厚庄生母为薛氏,即薛家桥邑庠生薛钟秀女儿。现在科学已证明,一个人的智商主要来自于母方,刘厚庄聪明才智可谓来源于薛家桥薛氏这个大姓。面对此书,笔者自然生起一种亲切感。此志编者已数易其稿,形成洋洋四十万字的大作,共分十六编,真实记录薛家桥村从古至今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物产、信俗、人物等方方面面的状况,


微信图片_2025-08-29_010851_076.jpg微信图片_2025-08-29_010855_587.jpg
林勇 提供   

从一个村的嬗变,折射出时代的发展轨迹,为龙港今天、明天社会繁荣、发展增添了可资借鉴的地方文献。《薛家桥村志》有非同寻常之处,概其要者,有三:

其一,是对第一手材料的重现。一手材料也称原始材料,是指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的史料或者接近情形的史料,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往往是志书编纂者亲历或首次发现、运用的相关资料,能给人以巨大的真实感与可信度。但伴随而来的是一手资料收集的难度,它常常需要编纂者花费数倍于收集、运用二手资料的时间与精力。《薛家桥村志》一手材料琳琅满目,这些原始文献,实物资料或以照片形式,或以表格形式入志,无不给人形象直观之感,让读者体味到它们的真实性、可信性。

其二,是对口碑资料的重现。众所周知,资料不是当今一般志书编纂的一大难题,而与市、县志编纂相比,乡镇志、尤其是村志,由于以前没有相应的档案室、博物馆等部门,专门收藏、保存文献实物、资料,使得相关资料的散失更为严重,所以村镇志在资料收集方面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市、县志。在《薛家桥村志》的编纂过程中,编者特别注重对口述资料的收集。他们不顾年迈体弱,走村串户,调查核实,通过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走访乡耆、长者,做笔录口述。口述者大部分部分是土改时村里的老干部,“大跃进”年代的大队支书、大队干部、大队会计、生产队队长、生产队记分员,改革开放时期的创业能人等等。这样广泛深入的访谈、调查,不仅弥补了村志文献资料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使村民对村志的编写有了一种参与感,让他们记忆里的往事变成了志书中的材料,使之得到永久的继承。

其三是对细节的重视。无论是以家族、氏族家居或者其它形态形成的自然村,还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设立作为农村基层管理的行政村,都是农村具体而微的构成单元。编纂村志的目的就在于对那些“具体而微”的构成单元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编纂乡镇志、村志时,在资料的收集、选择、运用上,要以细取胜,特别要注重积累基层社会的日常工作、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鲜活资料,不论人、事、物都应具体、可感,这样的资料才能够达到弥补省志、市志相关记述不足的效果,而这正是乡镇志、村志的价值所在。本《村志》编纂人员把许多旁人看来毫不起眼的“边角料”都当成宝贝,一一加以收集。村民曾经使用过的老物件,无不收录、拍照,载入志书。这些最鲜活、最具体、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细节”资料,或许正是《薛家桥村志》最吸引人的地方。很多人们不熟知的甚至已经相当陌生的事物,由于这些“细节”资料的呈现而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节”资料将会越来越显现出它们独特的历史价值。

众所周知,地方志是“资料性文献”,这是地方志的第一属性。没有了资料性,存史就无从谈起,资政、育人更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薛家桥村志》对资料的重视,说明编写者充分掌握了方志的性质和功能,并付诸实践,这不由得让人感慨:“高手在民间啊!”


微信图片_2025-08-29_010901_539.png
薛家桥  林勇 提供  


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腾飞,文化繁荣,修志成为各地政府的重大事项。省、市县志的修撰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在人力、财力保障下,各类志书已出版不少,然而村志的编撰和出版仍然甚少。据统计,全国行政村有691510个,浙江省行政村也有3万多个,但全中国村志仅有1500多部,这说明村志的编纂,尚未引起人们的真正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村是国家最小的行政区划,也是国家的基本细胞。虽然政府现在提倡修村志,但很多修志工作的开展还是有赖于民间,修出于自觉,出于公益。传承一方人文历史,无疑是荫庇子孙、积德后人的好事,编辑出版“最鲜活、最具体、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村志,需要编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薛家桥村志》编撰者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村落是人类的居住地,也是家族的发源地。每个人对自己的出生地、居住地都有一种深切的感情,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录是该地方所有人的共同记忆。这本《薛家桥村志》也是如此,该志从人文历史的视角,搜集、挖掘、整理了薛家桥村的有关变迁资料,承接千年脉络,详今略古,以期激励后人振奋爱乡精神,以期传承地方历史文脉,力求在新一轮乡村振兴中,促进建设更美丽的宜居环境和精神家园,同时相信这本村志也能够给其他村落的编志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薛家桥村志》的付梓,对于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传播人文精神、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美好新家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更好地扩大开放和交流,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文化的复兴,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是广大领导干部,或是普通村民,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了解一些当地的“史志”很有必要。乡情是文明之基,乡愁是精神之本,只有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开辟未来!

林勇2021年仲夏


微信图片_2025-08-29_010907_275.jpg

薛家桥  池长峰 摄


作者林勇龙港人,国家级新闻采编人员。从事过新闻宣传、文史研究。编著《永怀集》 《泓钵集》 《蓝色牧场》《蕃芝仙踪》等多种 ,参编《浙南谱牒资料汇编》第一至三辑,点校整理《林景熙诗文集》 、清人诗集《兰泉诗存》《刘绍宽诗文选注》等文献。著有长篇纪实小说《清风剑传奇》等作品,多篇学术文章散见于国家及省市级相关刊物。现系温州学研究联合会首届会员、温州市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会委员、龙港市政协文史委员


责任编辑:costner1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