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白沙小学——刘绍宽创办的浙南最早小学之一

2025-08-24 龙港市刘绍宽研究会 龙港网

白沙小学

——刘绍宽创办的浙南最早小学之一

 

白沙小学创办1903年,是年轻的龙港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20231228日,学校举行以“忆百廿往昔,铸白小辉煌”为主题的一百二十周年办学成果展文艺晚会。晚会包括“辛亥时期”“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四个篇章,结合办学历史、发展成就、精神传承,沿着时间脉络绘就了学校励精图治、蓬勃发展的长幅画卷,为广大师生、校友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著名教育家刘绍宽是学校的创始人,担任第一任和第三任校长,延续至今,已历二十五任。一百二十年,如同一位久经风霜的世纪老人,白沙小学见证了清末民初的陵谷变迁,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与文革十年的曲折变化,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而在龙港撤镇设市后,踏上新征程,开启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先贤创业之功,岂可没哉!

教育华章

一百二十年,日月不淹、弦歌不辍;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是一篇宏伟的教育华章。

1903年到1948年,是学校的初创阶段。让我们拨开时间的迷雾,回顾白沙乡贤筚路蓝缕之功。1903年,壬寅学制颁布之后,癸卯学制颁布以前,刘绍宽与鲍铭书借用刘氏宗祠创办刘店蒙学堂,此即白沙小学之前身。后来数度易名,1904年改为白沙初等小学,1943年更名为平阳县私立南监场盐工子弟学校,1948年改名为平阳县白沙乡南监场盐工子弟小学代用国民学校。在此期间,刘绍宽两度出任校长,第一次是从1903年到1908年,第二次是从1914年到1919年。鲍铭书是第四任校长,时间从1919年到1930年。

1949年到1976年,是学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496月,本地解放,学校改名为白沙乡中心小学,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1966年冬开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度受到影响。1968年,白沙乡中心校小学部和附设初中部同时复课。1970年,学校改名为白沙公社“五七”学校,1977年,学校改名为白沙公社中心学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迅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1989年,白沙中心学校分设为白沙乡初级中学和白沙乡中心小学。1996年,告别庙校合一的历史,迁入新校舍,改名为白沙辅导小学。该年9月,全校师生有1132人。2011年,更名为龙港镇白沙小学。

2019年,龙港撤镇设市,学校更名为龙港市白沙小学,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筚路蓝缕

白沙小学的创办者是刘绍宽和鲍铭书

白沙小学的创办者是刘绍宽和鲍铭书。刘绍宽,字次饶,号厚庄,近代著名教育家,白沙刘店人。鲍铭书,又名潜,字竹君,刘店人。刘绍宽在1903年农历十月廿五日的日记按语中,写道:“是年余与竹君创办白沙小学于刘店”(《刘绍宽日记》。以下引文除了另有注明,皆出自该书。)这条记载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学校名称——白沙小学;创办时间——1903年;学校地址——白沙刘店;创办者——刘绍宽和鲍铭书。

在刘绍宽的日记中,除了上述按语以外,从1903年到1905年,刘绍宽都称之为刘店蒙学,从1906年开始,称之为白沙小学。因此,我们可以把刘店蒙学作为白沙小学的前身。刘店蒙学创办之际,刘绍宽时年三十七岁,鲍铭书三十九岁,两人年富力强,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商议办学事宜。在刘绍宽日记中,屡屡出现诸如此类的句子:“竹君来商”,“晤鲍竹君”,“午后遇鲍竹君”,“与竹君及树本侄共商一切”,“午后至竹君家”,“与竹君商白沙小学事”。那么,他们在一起到底在商议哪些事宜呢?

第一、经费来源

创业维艰。为了筹措办学经费,刘鲍二人多方奔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使得学校得以创办并能持续发展。从日记中看,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民间捐款。办学之初,“款由豆麦牙郎捐,及谷捐每亩一斤。”由于捐款有限,结果入不敷出,出现了亏空。如何填补亏空?当年的亏空是由创办者赔垫的1910年又发生亏空,“白沙小学用款,计三百五十元,亏空六十元。”除了豆麦牙郎捐和谷捐之外,从1906年开始,“将于里中酌量劝捐”其次是设立公产。1906年,“且于各众稍抽田亩,与小众所抽之田合为小学公产,浑主客两姓而一之,最为要著。”抽田亩作为小学公产。再次是盐业捐款。白沙位于东海之滨,潮起潮落,盐业发达。1908年七月初三日。“为白沙学校盐捐事,缮写函稿、禀稿,呈劝学所,请县出示,乞令葛益甫饬人缮送。”“此盐捐议定四百元,由南监全场摊派,场内各小学得分给之。惟白沙力成斯举,分给较多耳。”盐捐应是学校经费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第二、教材课程

1903年,刘绍宽在上海震旦学院学习期间,“惟于功课之暇,编纂蒙学文法书,约计有百课,将颜曰‘蒙学新文典’,现未脱稿。”刘绍宽编写蒙学课本的内容有一百多课,可见篇幅不小。“连日以功编蒙学课本,既成,颇嫌不佳,欲改又恐费力,姑存其稿,归为课儿计尚可耳。”他准备带回去,作为学校上课之用。不过,他觉得不满意,又进行修改,“暇即编改《蒙学课本》,”他去拜访马相伯,向他请教,马相伯“谈训蒙之法甚详”。十月十六日,“午前谒马夫子,辞行,夫子嘱编蒙学书,甚丁宁。”马相伯对于刘绍宽的蒙学课本,也是非常关心的。

刘绍宽编写蒙学课本是在1903年,与白沙小学的创办时间属于同一年,显然,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关于课程设置,白沙小学开设的课程,在日记中提到的,有国文、历史、地理、经典、算学。由此可见,白沙小学的课程开设设置,已经区别于私塾教学,属于新式课程了。

新式课程的设置,与刘绍宽对颜李之学的研习有一定的联系。颜元在主持漳南书院时,曾设立六个学斋,相当于今天大学的六个院系,这种分科教学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1899他在平阳城西俞蔚文处开塾,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拟同志数人联馆,分任教科,设十二目:理学、经学、小学、史学、舆地学、算学、物理学、体学医理附、掌故学、时务学、词章学、应试学。”在私塾教育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白沙小学的创办,刘绍宽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实验场。他把理想付诸现实了,虽然只是部分地变成现实。

第三、教师聘用

1904年正月十七日,“仍请林赞侯为正教习,张友箎为副教习,竹君自为监督。计正教习束脩三十元,副教习二十五元。两人各须帖伙食十元,共二十元。监督薪水二十元。共九十五元。”1908年,一位教员的工资需要六七十元。“以白沙小学聘温味秋事,函托王志澂,得覆,束脩须七十元。因函复照前议六十元,如不谐,须函致竹君,另聘他人。”“教员朱仲铭、余震已到,王子蓉未来。”

刘绍宽也会到白沙小学上课,往刘店见蒙学诸生,尚能齐整,为演说《国民读本》两课。”“到堂授国文、历史、经典,午后授作法。”“在蒙学上课,晚归。”不过,他最主要的工作,是监督学校的学务。

1903年十月廿五日,“往刘店见蒙学诸生。”1904年,“往刘店蒙学观察功课一日。”1904年七月初六日,“刘店蒙学昨日开堂。”1905年八月廿四日,“装束行囊,往刘店蒙学。”1909年三月初一日,“往刘店白沙小学,阅视功课。”1910年十月十五日,“往刘店视白沙小学,午后归。”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他去学校,并不是走走过场。他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905年八月廿八日,“往刘店蒙学接课”他发现算学课存在问题,“诸班堂内算学课未得法,教者仅授加减乘除诸法,使能依草布算而已。而所算为何物,其物价或为银两,或为钱文,其尾数或百或千或万,往往不知。”他分析原因,在于教师“由全不授算理,呆板无用。甚至出一算题,学生哄云此加、此减、此乘,茫无真见”就是说,教师没有分析原理,找出其中得规律。对此,他非常生气,“教授而无深心体会,决无是处,谬种流传,误人匪浅也。”

白沙小学的初创时期的发展,离不开刘绍宽、鲍铭书两人的精诚合作。刘绍宽在《鲍竹君传》里给予鲍铭书高度评价,“与余同设白沙小学里中。余旋任温州中学监督,君独任校事十余年,造就诸生,为江南诸小学最。”

春华秋实

白沙小学作为百年老校

白沙小学秉持“潜心玩索,身体力行,德行道艺,交修并进”的校训,一百二十年来造就了大量的英才,同时也培养了无数合格的劳动者。刘际潘将军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刘际潘,少将军衔,1936年出生于龙港黄中村的贫苦农民家庭。他说:“八岁那年,我妈用自己织的灰色土布给我做了一件新上衣,并用许许多多小布块拼成一个书包,里面还放几根小葱,领着我到白沙刘店盐工子弟小学向一位老师磕了头,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学习时代,这位老师就成为我的启蒙老师。”在此次校庆之际,刘际潘将军以白沙小学校友的身份,题写“崇学向善,开卷有益”,并分别对全校教师和学生提出殷切期望:做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白沙小学作为百年老校,获得过多种荣誉,如:浙江省劳动基地试点学校、温州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温州市书香校园、龙港市教学常规示范校、龙港市教学质量一等奖等荣誉称号。饮水不忘掘井人。荣誉和成就的获得离不开先贤的初创之功,为此,在校庆晚会现场还隆重举行龙港市刘绍宽研究会授牌仪式,宣示龙港市将要正式开展刘绍宽的有关研究,也表明白沙小学对先贤的崇敬之情,一代又一代的白小人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砥砺前行。

成立刘绍宽研究会,“坚持研究与普及并重”(刘际潘语),开展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相结合的工作,传承和接续刘绍宽传统文化,是对刘绍宽最好的纪念和缅怀。刘绍宽一直关心白沙小学的发展。他在离开家乡,担任温处学务分处工作,两次出任温州中学校长,而后在永嘉、乐清和平阳担任行政职务期间,公务繁忙,仍然不忘初心、情系家乡。在担任温州中学校长期间,学校事务极其繁重,他仍然抽出时间处理有关白沙小学的事务。比如仅仅在1908年正月,连续几天处理白沙小学的事宜。正月初二,他“午后遇鲍竹君,商白沙小学事。”正月初六,“可传来,言白沙小学事,今晚约族人会商。”正月初七,“白沙小学司事:可传、方淦、绍毅、方唐、际宝等八人。”正月初八,“白沙小学开填学生名册于本地及打鼓垟等处。”在他晚年的时候,比如1935年农历正月二十,他“函致謇侄,言白沙小学事。”1939年,农历七月十九,“刘柢斋来,为领白沙小学埠捐事,闻商会明日算帐,特留一宿,夜在客寓。”以七十三岁的高龄,仍然处理有关白沙小学的事宜。可以说,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奉献了一生。

左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校以来,白沙小学薪火相传、春秋代序,今天,更要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踏上新征程,开启新局面。(龙港市刘绍宽研究会,杨敬秀,13587839089,工作单位:龙港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costner1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