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烟雨贮壶桥

2022-05-17 陈文苞 陈文苞

雨中的贮壶桥

雨中的贮壶桥

□陈文苞

五一期间,瑞安诗人林新荣老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在朋友圈看到龙港一座古桥,太惊艳,让他看了很是心动,问我这桥在龙港哪里?随后他发来一张截图,我看一看,这不是舥艚水心村的贮壶桥吗?就回复说知道。林新荣兄是率性之人,说很想去看看。我说,你马上来,我带你去。一个小时左右,林新荣说已在我家楼下了,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就在我们出发时,天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我笑着说,天公真是作美,烟雨中的贮壶桥更有韵味。江南的乡间道路,一路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很快我们就来到水心村。水心是江南垟历史悠久的古村,今属龙港市九龙河社区。水心,顾名思义,水之中心,村如其名,深广的九龙河水环绕着村庄,清澈、婀娜,河上的贮壶桥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烟雨中的贮壶桥,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只见远处的十一孔梁式石桥似长弓,稳稳地架设在水面上;又像是飞鸟掠过天空而呈现出弧线,说不出来的柔美。此刻,漫天的水线打在九龙河上,漾起了细碎的水花。桥两岸的人家白墙黑瓦,以青天为幕布,如泼墨的丹青。当我们行走桥上,恍如凌波微步,迎面吹来了旷野的风,有些清凉,夹杂着甘甜。

桥名为何叫“贮壶”?我一直不思其解。据村民说,早期的桥面是平的,经历代重修,两边逐渐向中间垫高,才逐渐呈弓形,但这与贮壶形状似乎不搭边。查民国《平阳县志》:“贮壶桥,在二十一都水心。”仅寥寥数字,并未做任何说明。我又问询当地村民,他们说,自他们记事以来就这样称呼。

我突然记起朋友池长峰曾发给我一张高空拍摄的九龙河地形照片,只见九龙河沿着水心村曲折环绕成一个壶形的圆圈,接口就是水心存善堂。当时我只惊叹于水心地貌的奇特,如今看到桥名贮壶,我顿然明白:原来桥名得自水心村形貌。我不禁钦佩古人取名的智慧。

古桥板是平整的大条石铺设,就像刀切的年糕,一间六条,中间两条呈棕黄色,左右四条略白,石头材质的不同,说明石桥不断历经更换、修补。若仔细辨识,在中孔桥板西北侧横刻“贮壶桥”三字,东南侧桥板外券楷书横题阴刻“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秋月吉旦”,可见贮壶桥始建于1808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东侧桥头树立着几块新旧不同的修筑路桥的石碑,碑文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捐资者名字,名字与石碑共永久,这或许是对一代代修桥者最好的纪念。其中一块是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重建贮壶桥》碑,最引人注目,既然是“重建”,说明贮壶桥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新修过,至于重修的原因,已无从知晓。据当地一位阿婆说,原来桥板只有两块,后来增加到四块,再到现在的六块,为了安全,还在桥上修建栏杆。

《重建贮壶桥》文字不难辨识,并未叙述建桥原由,上面全部是修桥者的名字及捐钱的数字,在众多的捐资者中,有一个人引起我的注意,他是名列首位的“福建省邵武府泰宁县正堂吴步蟾”。

吴步蟾是谁?他就是夏口乡绅吴荣烈从孙吴履墀。吴荣烈状告平阳贪酷的知县黄梅而名闻江南。吴家在江南修陡门、海塘、桥梁、渡口、道路等,都慷慨解囊,是江南乡绅杰出的代表。吴履墀,字步蟾,号菊坡,监生,先后任福建泰宁(两任)、光泽、浦城知县,所任之处,皆有政声。吴履墀对家乡公益事业多有贡献,延续了夏口吴家慈善高风。嘉庆十四年(1809),吴履墀出资创建舥艚东魁陡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江南垟深处的水心村贮壶桥也是他主持修筑的。

在清碑旁边,还树立着一块公元1983年的《加修贮壶桥碑》,依然列着长长的捐资者名单。随着年月长久,碑上的名字不可避免地出现漫漶难辨。但每一块碑,都是代表着一个时代民间风貌,虽然朝代可以兴替,人事可以代谢,但我相信,只要碑还在,接力修桥的义心和善举就在,而且历千年而常新,激励着一代代官绅继续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

两百多年过去了,至今贮壶桥仍结构严整,造型美观。据当地的阿婆回忆,过去的每一个夏夜,村民坐在桥的栏杆上,稻花香里说丰年。贮壶桥就是露天舞台,他们喧哗的笑声,惊起浮游的小鱼。那个年代,是贮壶桥伴村民度过无数个岁月的清凉。在贮壶桥不远处,又新修了一座水心大桥,桥面全部水泥浇筑,平整和宽阔。在以车代步的今天,水心大桥上车辆往来,疾驰而过,他们不会为眼前的风景而停下匆忙的脚步。贮壶桥如今只能供路人行走,不能行车,所以在当下注定是孤独的。

不过,孤独也好,美的事物总是孤独的,因为经受的住岁月的淘洗,时光的漫流,依然顾盼生辉,懂得欣赏的人,自然会前来,就如我的诗人朋友林新荣,当他对贮壶桥惊鸿一瞥,便惊若天人。愿意为她翻山越岭,风雨兼程。川端康成说:“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确实如此。

 


责任编辑:costner1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