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吴宝秀传237卷
▲吴宝秀所书的对联“修竹万竿楼一角,美人千里月三更”。
▲吴宝秀故里、吴氏祠堂
□汤小玉
晚唐时,河前吴氏先祖原居福建霞浦赤岸,由于王审知在光启初年率军据闽,为避所害举家迁藻溪吴家园居十多年,后来发现下涝河前里(现在的龙港湖前)河网纵横,河河相连,尽显江南水乡遗韵,是个宜居之地,在后梁龙德壬午秋(922)入迁,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并以姓冠地名谓“吴宅”,沿袭至今。
吴氏先祖凭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大力培育家族子弟求师问学,先在鹤浦河东构筑一木亭作为子孙及附近学龄儿童论文修业之场所,称之为文昌阁。自此吴宅簪缨迭起,人才辈出,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有南宋淳熙进士吴通、南宋咸淳进士吴淇、明代万历进士吴宝秀;明洪武贡生吴安,清康熙贡生吴元震,清乾隆贡生吴世棫,清同治贡生吴廷周,清著名画家吴第等,一门三进士,代代蔚人才。
明朝时,吴家依然是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吴宝秀进士。
吴宝秀(1564—1600)字汝珍,号惺台,虽家贫,毕竟书香之家,其父仍盼其读书、取功名。九岁在舅家,夜见隔篱有火光,其舅出句命对:“火照竹篱千孔子”,吴宝秀应声道:“风飘纸画一张飞”。老人很惊诧“此子可教也!”乡人称他为“神童”。此后,吴宝秀在文昌阁日夜攻书。终在明万历十年中举,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后任寺副、寺正。
万历二十六年(1598)迁至江西南康知府。南康为穷州郡,狱讼多,而吴宝秀体恤民情,恩怨分明,上任仅月馀,疏理了若干积案,处分了一批猾吏豪强,百姓颂声遍野,感恩戴德。他一心为公,最惧脂膏玷污行囊,不为丝毫的物情所动,暇余则闭门读书。其时万历皇帝为了增加赋税收入,派太监到各地任矿监和税使,横征暴敛。有个把守于鄱阳湖口上的税务太监李道,凭借宫中的靠山,在当地骄横无比,百姓叫苦连天。吴宝秀到任后,李道派人备厚礼上门,欲拉拢关系,冀在同流合污,却被拒之门外。李道恼羞成怒,向明神宗皇帝谗言,捏造罪名加以诬陷,吴宝秀终被盖上“抗旨偷税”的冤名。
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皇帝下诏令逮捕吴宝秀解京时,吴家大小相抱嚎啕,宝秀正襟危坐大厅,泰然等待钦差上门,坚信“举朝必有白”!吴宝秀妻陈氏系湖前六分陈故监察御史陳汭之裔,父陈洪隆为乡善人,她柔婉能执妇道事。闻听夫蒙难,悲愤交集,怜夫身子孱弱,求同行,共生死。吴不忍连累她,坚决不许,并说:“吾受国恩,死国事,而你为何?”陈夫人曰:“你为国家我为夫子,其义也;怎有结发夫妻同安乐,不同患难与共呢?”就搜索家中所有馀资约三两银子,手缝一布囊盛之,交于两位小妾作为路费,竟自缢梁上。死后棺木俱无,还是好友但宗皋母将自藏不朽棺木赠送,始成殓。
吴宝秀的冤情及陈夫人的刚烈,激发朝野许多官员的愤慨与同情。有抚按及南北各大臣十余人,去朝中陈情,说“郡内百姓号呼,几乎变乱。事关民生向背,宗社安危,愿以身代之。”皇帝仍然怒气未消。另有司礼田义汇总各官员的奏折及事情始末呈上皇帝,帝怒而掷之于地,田义从容拾起,复进之,叩首说:“阁臣跪候朝门外,不奉处分不敢退。”帝怒稍平,取奏折而阅之,命移狱刑部。另有明末四大师之一真可和尚闻听此事,非常气愤,也赴京师护吴,吴宝秀终免一死。同年六月,吴宝秀被赦免归故里,葛巾野服。回家时三子三女都还幼小,家贫至衣食也无着落,全凭妾汤、林氏勤纺织度日。虽寄居在县治附近,吴宝秀铮铮铁骨,却不肯踏入县衙半步,第二年竟以饥寒并发病惨死!
吴宝秀守正触奸,破家为国;陈氏为夫捐躯,女中英烈!他们的品行激发朝廷命官、进士七十馀人为之写呈文、关文、诗文、碑记等。天启年间,皇帝敕封吴宝秀为太仆寺少卿,妻陈氏为恭人。第二年江西南康府的二县一州各建崇祠纪念吴宝秀及其夫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平阳县令在县治东为他们立祠,称“忠烈俪美祠”(也叫“忠义祠”),并内塑真身以供祭祀。雍正七年,其孙吴世臣等重建,邑令徐恕再修,近代吴承志又修。这样夫妻同时入祠受人纪念,在全国更是少之又少。清廉奉公、赤心千里吴宝秀为忠烈名宦,影响深远,《明史》《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均有传。
吴宝秀生平尤精书法,如今留世的有草书一幅,“修竹万竿楼一角,美人千里月三更”,非常飘逸、豪放。原来的鳌江陈绛殿陈氏祠主庙中堂的楹联“业创凤山唐宋两朝科甲第,统垂莲池元明二代缙绅家”,为吴宝秀撰。另在平阳的敬一亭、平阳城隍庙的寝殿碑都是吴宝秀篆额。
纵使岁月沧桑,吴宅仍保留很多古迹。走进湖前的吴宅路,一眼便见古色古香的怀徳亭,北面即是吴宝秀故居,年纪稍大的吴家子孙都能伸手可圈点此地原为东、西厢房、世恩牌坊等等,蔚为大观。故居建于明末,现存三间二层西厢房,几经修缮,现在夹缝中求生存,让人尤为迷离遐想。西南面有两对棋杆夹,系吴宝秀第五代裔孙吴世棫,清乾隆举岁贡而立,也是清代江南著名画家吴第的祖父。后花园有莲花池,明代时人工开凿,为种荷养鱼、荷花映日之情趣,至今保存完整。
故居东面二百米地是“吴宝秀纪念馆”,始建于明代,左临鹤浦,右依横阳江,背靠钱仓,几度辗转、修缮,现与文昌阁、林泗殿、魁星阁一起合建。文昌阁内墙面上挂着历代“官宦录”,吴宝秀的生平事迹和警示录。地面摆放着从吴宝秀故居挪移过来的“石书笼”,足有四五百斤重,两个后生也难挈起;还有一对“虎爪青石柱础”(按:只有考中进士家庭才配雕琢虎爪)。这几件镇宅之宝至少有四百年以上,它们虽然冰冷而阒寂,却成为吴家流年中的尘光记忆,彰显着当年浓浓的书香气息。
紧挨纪念馆的西面是吴家祠堂,前面竖立两对旗杆石,凛风威仪,系吴宝秀进士及第所立,今迁移到祠堂前。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日(皇帝谕祭吴宝秀日),吴氏族人与当地百姓聚齐在此行三叩九拜祭奠大礼。据当地吴氏族人相传,民国以前每年农历10月16日,演吴宝秀南康知府审理冤假错案戏,情节感人,台下观众人山人海。
难能可贵的是吴宝秀进士墓至今完整保留下来,据《民国平阳县志》及1929年修订《吴氏家谱》记载:在河前吴家衖(今龙港市西桥社区吴宅,龙港市综合执法局湖前中队北侧30米)。坐北朝南,虽规模宏大,但结构简朴,也是吴宝秀家族墓,占地面积约3亩馀,在此已经平静了四个多世纪,早已荫然安然了。
墓地东二百米有吴家桥,建于明成化癸卯年(1473),石碑立于弘治甲寅年(1494)。桥总长18米,宽1.3米,桥板至水面高2.4米。由吴氏富冬、孙鹤等合族共建。桥面三块石板平铺,坚固平稳,蜿蜒水上,洵如长虹卧波,独行其间,确飘飘然有凭虚凌风之感。至今保存完整,已在2011年列入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市井之中,流淌的是文脉也孕育着豪杰、气节。吴宝秀子吴凤起官至山西员外郎,曾拒绝为魏忠贤立生祠,触怒罗祸。次子吴凤威、吴凤仪俱入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