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铜青
人间自古水流东,金斗河也不例外。如果说江南田野是横阳支江下游的冲积平原的话,那么江南纵横河网就是望州、鲸头山系溪流冲开的水道。村落沿河而集,人们沿河而居。金乡河头到直浃河是贯穿江南的直河,鲸山水闸到巴曹阳均水闸是横阳支江水系向东海的水上走廊。金斗河应该是两条主河道的支流。村西张姓桥下的河水,往北拐了个弧形,进入镇龙湾。
镇龙湾是一条人工开挖、用于灌溉农田的河湾。弯曲几百米,恰似虬龙静卧原野。两岸遍植桃树柳树,以固河塘。
小河蜿蜒,进入三叉口。向东,和邻村为界;向南流向宗祠东。这里河面最宽,河水最深,形成一个深水潭。端午前后划龙舟,龙舟也能在此掉过头来。两岸桑树青青,桑叶鲜嫩,在此垂钓,总能钓到鲤鱼,所以称为“鲤鱼潭”。
河水悠悠流向南,到祠堂后,向西叉出一只手臂,一处半岛,三面临河,一面通路。站在祠堂后,隔岸相望,绿态可掬。这里是南岸始迁祖丛珊的坟茔。
祠堂殿前一条自西向东的主河道,是张家堡的母亲河。村民大部分沿河而居。南岸,屋宇参差,店铺毗联;条石路面,平铺整齐;八里长廊,自西贯东;背河排椅,沿岸而筑;步行街衢,人流不息。河水清冽,游鱼可数,间有沿河花圃,花枝伸向河面。如果说十里白沙是南向北的直街的话,那么八里金斗河是连贯东西的横街,相隔不过3里,俗称“凉排下”。金斗河上有七座石桥,清波卧龙,彩虹碧穹。
从近处看,位于村西的龙舌头,其地形似龙头,张嘴吐舌,是村庄的风水宝地。据清道光族谱记载“龙舌头占地半亩有余,是龙脉之穴地、南岸分银池之源泉,此地只准稼圃,不作它用。”曾有人在龙舌头内筑蛎灰窑,以致分银池水不能饮用,乡里斥资拆除,池水即清。此后村民遵古训,不敢逾越雷池半步。此地三面绕水,河岸砌石,青石护栏,辟为公园,种植奇花异木,建筑亭台榭阁,饰名联横额,充实文化内涵,作为环河旅游的中转站,实在是绝佳的设计。
从龙舌头南岸往东,路标指示:分银池,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年间,先人杨启发(字万海),思乡人历代饮食河水,混浊不堪,饮后染疾病。为改善饮水,出资辟一清池,专供饮食之需。此池纵横各30步,底铺毛石,恐稚童玩耍失水,围以矮墙,锁以三角条石。相传此池为万海与神经商获利分银之处,故名“分银池”。取水口刻有“水禁,不许溉洗”。乡人亦历代相戒,不得污染。或遇时疫,取水者络绎于道,用以煎药、酿酒,屡有奇效。此池历500余年,至今尚在。池边有杨府殿,以纪念杨公之德。乡人称“圣人、圣殿、圣池,三圣福地”。
月池座落在金斗河北岸,原是清奉直大夫配篯府第饮用水专用池。此池辟于府第的西南角,从东南向北,呈弧形;再向西南,成半月,故名“月池”。水埠两旁蹲坐石狮。池两岸植柳间花,绿树成阴,凉风习习,柳条依依;池内碧水荡漾,藕株婀娜,红鲤跃潜,桂花树下,悠悠垂钓,闲坐石櫈,心旷神怡……“昔号斯池缘此月,今怜此月为斯池。”“最怜雨雾云消后,濯出半轮桂影涵。”
学校东面的三退屋,是刘绍宽先生舅父的房子。刘绍宽自小由舅母杨氏抚养,居于张家堡,金斗河北岸张东的三退屋后厢房。三间,坐西朝东。南,作卧室,中间中堂,北间前半间,刘绍宽卧室兼书房。刘绍宽学成后,有一段时间,办私塾、授课,即在中堂。而后才去平阳、温州办学。刘杨两家有极深的渊源,当时平阳人文重兴与张家堡杨家有一定关系。
双牌坊位于村东,杨家墩北岸,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坊称“节孝”坊,为表彰清监生杨植妻章氏守寡五十余年,孝闻乡里而建;西坊称“孝女”坊,为表彰清贡生杨焕长女,因订婚聘夫病亡,终身不嫁事亲至孝而建。
原有镂空围墙,内饰花坛,遍植名花异卉。门外蹲坐两只石狮,花岗岩旗杆夹两对,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气氛肃穆。
杨家墩位于村东、河中,与双牌坊隔岸斜对,村民称为“东墩”,有风水墩之誉,是张家堡村的发祥地。墩呈圆形,四面环河,内有一棵老榕树,盘根虬枝,叶盛枝茂,荫盖全墩。夏令时有鱼船抵岸,树下乘凉。青草中白鹭栖息,绿叶间翠鸟欢鸣,天空上时有鹰鹊归巢哺雏,水面上鸳鸯戏水,此墩成为飞禽的自由天地。“郁郁平墩体势崇,时呈秀丽萃村东。”
村中金斗河边,即杨府上圣,五显大帝,蔡三侯王,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2004年春,三圣庙内的戏台杨紫联独资重修,三圣庙与杨氏宗祠并列,合称文化礼堂。
张家堡村文化礼堂,坐北朝南,面对银波荡漾的金斗河。花岗岩条石,整齐排列,形成殿前宽阔的场地,一对旗杆夹,严然站立,可以竖旗,可以拴马。共和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庄严肃穆。七间台门,东北杉木,紫铜油漆,门高3米,必须仰视,落落大方,颇有气派。中院两侧游廊,当中大道,均花岗条石,四人并排可行,居中是五间中堂,砖木结构,大柱合抱,楹柱高耸;横梁雄壮,雕梁画栋;斗拱连环,门楹镂空;左右楹联,阳文阴勾,黑底金字,熠熠生辉。穿过中堂,精致小院,汉白玉阶墀,双龙摇头摆尾,栩栩如生。登堂入室,油然而生敬意。神座阁上,杨氏始祖,迁始祖,神像端庄,威严肃穆。在神座桌前,拜榻上,焚香燃烛,谒拜祖宗。
在钢筋混凝土流行时代,砖木结构,显得古老而典雅。从精美斗拱,镂空雕刻,雕梁画栋,看出高超的建筑艺术,从汉白玉阶墀,镂空楹联,长廊壁画上,品味出古典文化底蕴。
“三圣殿”前的水泥桥(锁澜桥),横跨金斗河。站在桥上,往西可见绿树成荫的龙舌头,两岸屋宇连绵,象鸟龙奔腾;往东望,杨家墩隐约可见。再往东,刘西;再往东,龙港新城。文化古村,和龙港新城,在一条横轴线上,融为一体。奔腾于唐朝的金斗河,流淌了千余年,随着沿海滩涂的拓展,它也在延长。从荒村流向大庄,流向小镇,流向城市;从远古流向现代,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