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都口,也称路口,两种称法皆符其实。都口者,三都会口,古有传说,都口一地,社临三都。过去的一个都,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乡级行政单位。具体哪三个都,现已难以考证,不过,都口五扇之一的鹏桥村汤氏家谱载有十五都鹏桥里之说,看来十五都是必居其一了。至于路口,这个含义是最明了不过了:此地南通江南垟三镇(宜山、钱库、金乡),东至白沙、江口,渡过鳌江可到古鳌头,西接凰浦、萧江,灵溪,翻越桐岭便达福建,北去直峡河、钱仓,经梅溪、梅源可抵瑞安。道路四能八达,路口正合其名。
小桥流水,是水乡最大的特色。都口古街当然不列其外,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迤逦从西而来,与北去的大河呈丁字形相交于都口古街的中段,相交处建有一桥,曰“交会桥”,寓交流会合之意。交会桥呈单孔,两头简易的桥墩,架上几块石板,便是桥了,桥长不过一丈,宽未盈五尺,是古街的中心。小桥之北,紧靠河边有一个小店,店是木板房,很矮小,不足一人高,长七、八尺,宽未过三尺,一个残疾老人坐在里面,卖一些小学生吃的另食之类的东西,桥的两头,沿河方向摆了几条不规则的石条,人们把它当作橙子。茶余饭后,古村的人们常聚集于此,天南地北,高谈阔论,村中的大小事务,闲谈趣闻,意见纠纷,大都在这里传播,或在这里了断。以此小桥为界,都口古街分成了南北两段,乡里人亲切地称之为南头街和北头街,南北两条小街呈长廊状,合起来大约一里左右长,宽约六、七尺,粗石板铺成,小街两旁是民居,也作铺面,大多是单层木板房,也有少数二层小阁楼;东边房屋临水向阳,吞日月之精华,西首房屋面向无垠之稻田,远望鲸峦之巅峰,含清凉之爽气,腾梁绕之瑞霭。这么一条小街,也算占尽天时地利。昔日,小街市面繁荣,商铺林立,经营南北杂货,海鲜山珍,布匹衣帽,农具家具,时鲜蔬果,还有高挂“悬壶济世”扁额的杏林岐黄。附近居民尽在此古街进行交流贸易,购物易货,四方客商多会于此。一时间,名声雀起,闻名江南。但岁月无情,风霜难敌,社会的发展,冲淡了古街昔日的繁荣,现在的古街,已经是萧条冷落了,保留原貌的木板房已经不多,大多数房屋无人居住,摇摇欲倾。古街,象一个老人,经历了历史沧桑,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记录下时代的变迁,老人,终于老了。
古街之西建有太阴宫一座,据传,始建于宋淳祐年间,具体何年何月,已无从稽考,太阴宫供奉着民间传说的女中豪杰陈靖姑陈十四娘娘的金身神位,陈十四娘娘法力无边,心地善良,竭力护佑着乡里众生,几百年来,香火鼎盛,宫殿历经风雨沧桑,屡废屡修,现在的太阴宫是上世纪末期,由五扇大众集资建设的,殿宇高大雄伟,巍巍而立,远近信众,纷至沓来,寄托希望,祈祷平安,馨声远播,每逢重阳盛节,举行庙会,演戏数日;小小古街,披新焕彩,鼓乐喧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九月九庙会,不仅仅是宗教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宴,舞台上演绎的是古今轶事,折射出的是人生哲理,人们从中体念到文化的魅力,更得到了智慧的启迪。数百年来,几经沿革,延续至今。为本地群众所津津乐道。
太阴宫之西,是都口完全小学,民国年间(1927年),由当地名人汤邦芳(字漱之,号锡光)先生倡导筹建,并亲自出任第一任校长,第二任校长为汤公得意门生卢处卢公三先生,二位老先生为都口小学殚精竭虑近二十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五、六十年代,曾鼎盛一时,学生人数最多时达一千多人,设六个年级,一九五六年,仅一年级就招收四个班,为本地的文化普及、教育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笔者本人荣幸地于1962年从都口完全小学毕业。近年来,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之浪潮日趋澎湃,教育资源分配向城镇倾斜,生源纷纷向环境良好,师资优裕的学校转移,都口小学,渐显衰老,乃至凋敝,终于正寝了!惜之哀哉!
古街周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农民们在这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和风细雨中,整个田野,绿油油的一片,配上阵阵的蛙鼓声,一台田园奏鸣曲,似乎正在拉开帷幕。到了秋天,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的吹送下,卷起层层稻浪,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这里的农民,在这片黑土地上春播秋获,辛勤劳作,获得生活的保障。劳动之余,他们又奋发读书,虽不求闻达于世,亦属修身养性之行。亦耕亦读的耕读文化,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优越的地理位置,产生优秀的文化传承,都口古村,也是文人会萃之地,清末有禀贡生汤国琛,历任多县知事,书法文章,闻名江浙,汤老热心乡里,兴学资教,获得附近百姓的爱戴,汤国琛幼子汤敏中,是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屡立奇功,被国民党授为中将军衔,后去台湾,卒于香港。现代名人谢云,都口三大庙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出版家,曾任中国书协秘书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等职。除此之外,自古至今,三教九流,大小人物,枚不胜数。
古村都口,民风淳朴,邻里和谐。绿水微波,依呀小船,如醉如梦。两岸桑麻,春华秋实,素女菱舟,恬静安然。
古村风貌,挥不去的记忆,长廊小街,割不断的乡情。
诗曰:
南北通衢一古庄,三都交会转长廊,
势依雁荡人灵秀,地靠鲸峦物阜康,
枕水轩窗迎旭日,入云殿阁诉沧桑,
渔舟每唱菱歌晚,童叟常吟孔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