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关于龙港“江海融合”及“一老三新”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0-04-18 余作栋

微信图片_20200418104501.jpg


关于龙港“江海融合”及“一老三新”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余作栋


众所周知,龙港建镇以来是以方岩及河底高为建设起点,当年政府领导班子手绘规划图也是以三五层落地房和主要道路纵横贯穿于此两村其中。于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样龙港飞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金融与经济、交通与行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生态公园等资源则顺其自然地集中于该核心区,从龙港一小、三小到四小、五小,龙港一中、三中到四中,龙港高中,龙港医院,江滨公园,外滩广场,购物中心,龙港影院,国有四大银行,龙港大桥,瓯南大桥等均在城北,无不如此。从龙跃路的人流如织、方岩街的商贸繁荣,到安澜渡口输送乘客的繁忙,龙港镇的发展走过了一个可歌的“童年少年”时代,亦为“滨江时代”。


但是21世纪以来,步入青春期的龙港的城建因为交通的受限而受阻,尤其是从北至南的多条纵向线路出现了“断头”,如宫后路、人民路、江滨路。因此,在依然盛行的“新区新城”建设时代,龙港因为这些纵向道路的断头而新老城都没了很好的衔接。不进则退,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的束缚,“孔雀东南飞”,龙港一度高瞻远瞩性地提出世纪大道新区(随后改叫世纪新城)、滨海围垦新城(即龙港新城)、以彩虹大道两侧而设的印艺小镇(且叫彩虹新城),从此,“三城”并进,龙港步入了“滨海时代”。


从“镇”升“市”,龙港经过35年的坚持努力,终于突破了行政体制的束缚,而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同样急需破局。老城内的“产居不分”是居住环境难以改善的现状,逐步从家庭作坊转移聚集至龙港新城产业园区,恐怕是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新老城协同发展谋划,从大局出发,在“一老城三新城”四大区域上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空间。站在更高起点的龙港新城产业集聚区,应该严把产业准入关,新城体现新产业,与时俱进地引进一些时尚产业、临港产业、高新产业、数字产业等,同时要抵制一些低层次低水平的污染性产业。


基于老城空间拓展不足、城市功能弱化等实际,以世纪大道这条交通大动脉为联接的龙港三座新城,便应分别承担新的功能性配套项目。高起点,高格局,高规划。新龙港医院,已按照三甲医院标准建设在做前期工作,新龙高,体育馆,新车站也已“东南迁”,三大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也已分别布局于世纪新城、印艺小镇、龙港新城,正在建设之中。同时,物流中心,利用港口资源而建的水产城,引进几所具备竞争力的学校需提上日程。


且暂把龙港大道沿线统称在老城内,但这一带的一些大厦早已老化,品质大盘小区几乎没有。于是城中村改造成了当务之急,若是将城南的江口、下埠江滨地块早日改造完工,那么江滨大道就可提前打通,新老城就将实现无缝对接,从“滨江”到“滨海”,“江海融合”。诚然,老城购物中心商业渐衰,如何转型发展?诸如此类这些都是龙港老城的改造难题。


笔者支持着重力建三大新城,但必须兼顾老城,近日去龙港新城中央商务区察看下,发现这里可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也是有限,容纳不了太多楼盘开发,因为包括高速、国道或未来可能有的高铁,及境内的世纪大道、新城大道、滨江大道、临港大道、香林大道、东海大道等交通道路,都在或经过龙港新城,已然占用不少的土地。于是,改造老城,同样可以满足部分改善性住宅需求。于是,打通老城区的断头路尤其是纵向道路至关重要。


破解瓶颈制约,做好资源优化配置,已经是市的龙港,应立马实行人才战略。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和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部分解决自身资源要素的匮乏问题。同时“种好梧桐树,引得金凤凰”,大手笔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推出相应优厚待遇吸引高尖人才,实现人企要素资源对接。事实上,龙港的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最缺的是人才,如何引人留人,是龙港今后“江海融合”及“一老三新”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costner1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