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9大举措,12条新政!温州开启金改“深化版”,为企业精准“破题”

2019-08-28 温州日报全媒体
[导读] 8月26日,省委改革委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温州金融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实施方案》,温州开启金改“深化版”。据介绍,实施方案紧扣“民”字特色,为探索构建更契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体制机制搭好框架、描好底色,谋划建立民营企业融资畅通机制、健全民营企业金融风险缓释和修复机制、构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金融生态圈、打造民间融资“两化”样板等9大举措。
      8月26日,省委改革委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温州金融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实施方案》,温州开启金改“深化版”。据介绍,实施方案紧扣“民”字特色,为探索构建更契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体制机制搭好框架、描好底色,谋划建立民营企业融资畅通机制、健全民营企业金融风险缓释和修复机制、构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金融生态圈、打造民间融资“两化”样板等9大举措。


640.webp (13).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2012年获批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温州始终围绕优化金融生态,解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化解企业“两链”风险,从“风险先发”实现“率先突围”,成效显著。


     201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部署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增强金融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能力”。温州以此为契机,谋划了温州金改“深化版”方案。市金融办负责人表示,当前继续实施深化金改是对温州改革精神的延续和发扬,是深入践行“金融回归本源”“服务民营经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初心所在。


     据介绍,方案中具有引领性创新的7大项目,集中在畅通融资渠道和规模、提升融资质量和效率、加强风险监管和防范三个方面,具体包含探索申请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试点、探索民营外贸主体参与新型国际贸易收结汇机制、深化“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探索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新路径、探索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探索个人债务集中清理试点、探索建立地方金融“1+2+X”联动监管模式


温州金改“深化版”以服务民营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部分项目成果已初见端倪。截至6月末,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4477.8亿元,比年初增加335亿元,占同期贷款总增量的46.3%,增量占比居全省前列;上半年小微企业首贷(不含个人经营性贷款)户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9.6%和147.66%;“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已纳入全省复制推广项目清单。


“温州将先行先试,解决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市金融办负责人表示,该实施方案是温州新时期对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改革创新,在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将对全省、全国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走访、调研、座谈、服务企业的过程中,

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个问题逐渐“浮”了上来

一场“推新政破堵点”系列行动也随即开展

8月27日

我市印发首批12条政策举措

针对困扰企业发展的员工宿舍紧缺、

租金高企不下;

知识产权保护难、

维权更难等12个问题,

创新推出新政策、制定新举措,

全力精准破堵点、解难题。


640.webp (14).jpg


1问题导向


梳理12个最聚焦最急迫的
       共性问题


自去年获批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以来,我市制定出台了“41条意见”“80条新政”“146项具体责任清单”等政策举措,以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探索开启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征程。随着工作不断纵深推进,相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获知一些企业在人才、融资、发展空间等方面依然遇到困难。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一场“推新政破堵点”系列行动应声而动,按照“问题导向、小口切入、精准破题”的原则,在146项清单之外,建立起“146+X”常态化解决企业新问题的机制,旨在精准破解企业的“堵点”“痛点”。


精准破题的前提和关键是准确全面地掌握问题。通过“三服务”“两万”活动排摸到的企业难题;工商联以及各行业协会商会反映上来的突出问题;走访调研企业及邀请企业家座谈获知的企业困难……为了更广泛地听取企业心声,各地各部门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企业难题并反复梳理,最终筛选出12条企业诉求最聚焦、最急迫的共性问题,包括实用型人才认定、职业技工短缺、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比例低、知识产权维权难、中小型高成长企业用地难、小微园入园成本高等。


2细处入手


看似“小”问题
       实则阻碍企业发展的大问题


与以往政策制定力求覆盖面广、全面周到不同,“推新政破堵点”系列行动坚持小处切入、精准化解,针对企业反映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力求为企业化解发展中遇到的每一个“小”问题,增强企业获得感。


以人才政策为例。近年来,为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温州,我市出台了不少政策,从工作、生活、住房、教育等方面释放引才留才的红利。此次制定的12条政策举措中同样涉及人才领域,但将着力点落脚在“高技能、低学历的实用型人才无法享受人才政策”这一小切口上,原来,这一看似颇“小”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大”难题。


学历低能力高,在温州不少企业中活跃着一批“老师傅”,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掌握了独门技能,有些甚至在生产中进行小发明,还获得国家专利,但是没有赶上好年代的老师傅往往学历不高,拿人才政策一对照,硬是卡在了学历这一门槛上,被“人才”拒之门外。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一个操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显然比一个理论知识丰富的年轻人来得重要,因为学历而不能成为人才并享受到政策红利,我认为对于技能型的人才来说有些不公平,而且这样的人才导向也不利于温州的发展。”在一次座谈会上,一家民企负责人就提出在人才的认定上,需要更“接地气”,对于有核心技能的人才可以打破一些条条框框。


员工宿舍紧缺、租金高企不下;小微企业入园成本高……首批筛选出的12个问题虽都从小处着眼,却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发展的大问题。


3加码创新


“对症下药”
       深化改革精准破难题


越是难题,越需要加码创新予以突破。在明确了12个问题之后,市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工作领导小组逐条分析研判、精准把脉症结、加力加码提出创新性对策举措,旨在将各个难题一一击破。据介绍,其中不少政策举措还具有一定的突破性


在“高技能、低学历的实用型人才无法享受人才政策问题”上,“12条政策举措”就创新性提出完善重大人才工程体系,对企业发展贡献大、技术水平得到企业高度认可的人才可不受学历、职称限制,可破格申报重大人才工程,入选后享受相应的财政奖补政策,彰显温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姿态和胸怀。


针对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问题,“12条政策举措”给出的破题之道也十分有突破性,如落实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水平;创新不动产二次抵押担保融资方式,允许按照已抵押不动产的“剩余价值”部分,经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后,可再放贷等。


针对员工宿舍紧缺、租金高企不下问题,“12条政策举措”也予以突破,明确在符合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厂区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等非生产性用房的比例,以解决员工生活配套紧张问题。对一般工业项目用地,非生产性用房的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比例不超过7%,对经过经信部门充分认证、公示无异议的新产业工业项目,可放宽至10%;非生产性用房可建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25%。



来源:温州日报全媒体

记者:邹雯雯 夏晶莹


责任编辑:costner1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