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千艘三无渔船退海 绝迹二十年的鱼再现浙南鱼仓

2015-11-30 温州网–温州晚报
[导读]老蔡是苍南县金乡镇石砰渔港一个普通渔民。近年来,他见证了苍南这个“浙南鱼仓”的起伏变化:从“鱼仓闹鱼荒”到“一打三整治”,再到“海洋生态经济”。在苍南县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如今的老蔡已从一名“三无”渔船的船老大变成了海洋牧场管理员。
渔政船在进行“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

  老蔡是苍南县金乡镇石砰渔港一个普通渔民。近年来,他见证了苍南这个“浙南鱼仓”的起伏变化:从“鱼仓闹鱼荒”到“一打三整治”,再到“海洋生态经济”。在苍南县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如今的老蔡已从一名“三无”渔船的船老大变成了海洋牧场管理员。

  老蔡生活的转变,只是苍南传统渔业转变的一个缩影,在“一打三整治”背景下,苍南海洋的美丽蜕变,才刚刚开始……□易水饶大杰

  从“鱼仓”到“鱼荒”

  苍南地处浙江省最南端,1170年前就有先民开发渔业,是浙江省重点渔业县、温州市渔业第一大县,海域面积3783平方公里,20多万渔区人口,富饶的“浙南鱼仓”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渔民。

  不过,受靠海吃海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从事捕鱼行业的人群基数较大,苍南沿海群众购建“三无”渔船的数量也是惊人。三无渔船主要指无船名号、无渔业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船舶。它们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力极强,特别是在伏季休渔期间出海,将鱼子鱼孙一网打尽,导致渔业资源持续衰减。

  据2014年数据统计,苍南合法的渔船有957艘,而“三无”渔船有2000多艘,涉及渔民5086人,占浙江省“三无”渔船的六分之一,温州市一半以上,总数居该省各县市第一。“竭泽而渔”的教训,让一场“拯救鱼仓”行动就此展开。

  整治力度史无前例

  2014年5月,浙江省启动“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同年8月,苍南县提出“四年任务一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并采取刚柔相济政策,集中开展清港、清市、清违、控油、控冰、打非护渔六大专项执法行动,坚持从源头和产业链上持续压缩涉渔“三无”船舶生存空间。经统计,该行动共收缴成品油4.5吨、违禁渔获物1000多斤,取缔无证造船点6处等。

  随后,来自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市场监管、公安边防、安监、经信等9个部门共600多名综合执法人员分赴该县各港口码头,在浙江省首次开展了规模最大的“清港”联合执法行动。

  同时,渔政执法人员坚持海上高压执法,多次联同省市内渔政队伍联合执法,并跟踪追击24小时查扣一渔运船移送海警处置,在浙江省首创渔政执法移送司法案例……

  在强大的立体打击下,许多渔民纷纷主动上交“三无”渔船。经统计,苍南县通过“清港”行动和海上执法共计查扣“三无”渔船144艘,居全省第一。促使渔民主动上交拆解“三无”渔船1294艘,占取缔总数的一半以上。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数量上,这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整治。到目前,苍南县共取缔“三无”渔船2052艘,在浙江省同一行政级任务最重的情况下,提前3年完成任务。

  渔民上岸该怎么办?

  严打的背后,一道民生考验题摆在面前,那些失去渔船的渔民怎么办?

  基于部分“三无”渔船的渔民生活较为困难的现状,苍南县制定了1.2亿元的补助方案,并推出“连续3年转产转业补助”的新举措,在渔民主动上交“三无”渔船弃渔上岸后,分3年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转产转业补助。由于“三无”船只数量多,从业渔民多,该县积极努力向上级争取资金补助。截至目前已争取省市资金补助6733.9万元,是省内获得补助最多的重点县。

  2014年12月29日,苍南县组织30家企业推出600个就业岗位,举办“一打三整治”转产转业招聘会,为渔民及其家属提供就业选择。此外,苍南县还开展各类培训,组织人员为上岸转做紫菜、泥蛤等浅海滩涂养殖的渔民提供信息、技术帮助。

  在苍南县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如今已有600多名渔民成功实现转产转业,大多从事海水养殖、休养渔业、经商务工等。而苍南沿海的各个渔村,也迎来了海洋经济的生态时代。

  小渔村美丽蜕变

  阳光,沙滩,有间木屋面朝大海……如今的苍南县马站镇后槽村,游客成群结队地前来度假、拍照。在经历“一打三整治”后,这个曾经平凡寂寞的小渔村,被改造成风格清新的海螺度假村,渔民们纷纷收网上岸,转型发展旅游业,创业热情高涨。

  走进度假村大门,就能看见八幢乡村风格的二层木屋沿水岸而建,中心广场的“海螺女神”石雕迎接着往来游客。该度假村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打三整治”之后,在苍南县和马站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开始自谋转型之路。度假村由当地村民“众筹”建成,63个小股东首期集资了568万元,其中有27位是“上岸”渔民。

  在金乡镇石砰渔港,当地作为浙商回归项目引进的新海集团海洋牧场,在政府的动员下,也成了“三无”渔船渔民弃渔转产转业的新天地。石砰海洋牧场项目,投资2803万元,用来投放人工渔礁,放流海参、鲍鱼、贝类、名贵海水鱼类、藻类等海洋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生态修复。该牧场主要吸收当地渔民参与管理维护。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吸收当地30多名渔民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和维护,预计项目全面完工后,可吸收200名左右渔民参与生产维护。

  此外,苍南的沿蒲湾红树林海洋公园、龙奥滩涂生态恢复园、赤溪棕榈湾房车营地等渔民转产转业平台也在快速建设中。

  绝迹鱼类重回海洋

  资源枯竭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渔场修复也并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苍南县在强力整治的同时,密集开展增殖放流,真正做到还鱼于海,截至目前已累计增殖放流1亿4661万尾,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密集的增殖放流带来的是“浙南鱼仓”海洋渔业资源水平加速回升。近两年来,苍南螃蟹旺发,价格从原来的近百元一斤降到如今的二三十元一斤,增殖放流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已经绝迹近20年的曼氏无针乌贼、海蜇等经济鱼类也通过增殖放流重新“游”上了老百姓的餐桌,大黄鱼捕捞数量也有所增加,浙南鱼仓资源水平正逐步恢复。

  为使“一打三整治”成效永固,苍南决定“压力不减、机构不撤、职能不变”。2015年6月26日,县长黄荣定召开“一打三整治”后续工作督查会,明确要求实行网格化管理、捆绑式责任,设立海洋与渔业局公安执法室,全面建立渔业资源科学利用、依法管控的长效机制,使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管好家门口的这片海,找回东海‘这些鱼’,让失海渔民过上好生活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们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强环境和质量监测等技术研发力度,深入探索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和产业链等新型业态发展。”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贻聪表示。

责任编辑:wuchunjun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