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网11月1日讯:龙港的黑车整治一直是有关媒体关注的焦点,早在2006年,温州的一家媒体就曾在报道中评论说,打击龙港黑车是对苍南县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近年来,该县有关部门与“黑车” 车主们上演了无数次“猫鼠大战”,但仍然难以改变“黑车”现已成为出租车行业的一颗“毒瘤”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与出租车自身的不规范经营难脱关系。
从10月份开始,县运管所、公安和交通部门联手,特别是借此次出租车运价调整的契机,利用3个月时间,集中力量对龙港“黑车”进行重拳整顿,旨在通过规范出租车这支“正规军”的经营行为,让“黑车”彻底失去生存空间,给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今天上午,深入打击“黑车”暨规范出租车经营行为动员大会在龙港镇举行,记者就“黑车”专项治理行动进行了采访。
直击现场:宣传与稽查相结合,集中力量严打“黑车”
今天上午9时许,记者在龙港公交公司大院内看到,县运管所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出租车司机们宣传此次专项整治的意义和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劝导他们积极配合行动,规范自身经营。据悉,当日除了现场的队伍外,还有另一个执法队埋伏路面,对过往“黑车”进行稽查。
县运管所所长朱照余告诉记者,此次行动在重点打击“黑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出租车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出租车不使用计价器和拒载、甩客等违法经营行为,纠正不良经营习惯,倡导文明经营。据介绍,为了加强打击效能,运管部门还专门制定整治实施方案,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项整治小组,错时上下班,从上午7时到晚上8点不间断稽查,减少执法空档。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稽查方式,以分区稽查为主,实时开展联动稽查,集中力量在重点路段、主要区域对非法营运车辆进行地毯式打击。
合法经营者:“黑车”猖獗,希望治理行动有效果
“如今我们出租车的经营状态是越来越差了,有时候甚至一天都出不了一趟车,希望这次打击‘黑车’的行动能有效果。”一位已入行5年的出租车司机颇有感慨的说。
据运管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县范围内正规运营的出租车(包括镇内循环出租车)共有959辆,而经有关部门的前期调查,已实际摸底的“黑车”就达2000多辆。这些“黑车”在经营中经常乱杀价、拉客、抢客,甚至一些不法的行为与合法营运者展开“竞争”,以达到其抢市的目的。这样一来,一些正规车也“弃明投暗”,加入到了“杂牌军”的行列。当前,就全县而言,属龙港镇的“黑车”欺行霸市最为猖獗。
在现场,很多出租车司机们都表示,由于“黑车”没有进行专门从事营运的车辆技术管理,没有进行定期有效的车辆检修与维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正规车都要求办理乘客意外保险,“黑车”却往往没有。“既然知道黑车有隐患,为何还要坐?是黑车有价格优势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两三年前,非法营运车确实比出租车具备价格优势。记者曾经从龙跃路打车到西六街,普通的出租车都要10元,黑车只用8元钱,如果碰到会杀价的乘客,给7元也会开。然而,随着油价的上涨,目前价格优势已经慢慢消失,那么黑车又是如何战胜“正规军”的呢?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黑车活跃的地点,一般位于车站、码头、宾馆、学校、集贸市场、公众聚集场所、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或者是没有公交线路、出租车不愿意跑的“真空地带”。
治理之困:查车难,取证难,查处难
一位运管人员无奈地告诉记者,打击“黑车”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游戏在逐年翻版、逐年变化、逐年升级,打击难度变大,因此尽管有关部门坚持不懈地对“黑车”保持高压严打的态势,但是“黑车”横行的现象仍存在。
据悉,目前“黑车”整治的最大难处在于查车时必须“抓现行”(即“黑车”正在从事非法运营的瞬间),但现在“黑车”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捕捉。即使稽查队员明明知道某辆车为黑车,但如果没有证据可能只能作罢。据介绍,按照一般黑车整治工作程序,稽查队员取证完毕后,方可查处车辆。而如果从法律上认定该车为非法营运车,除了驾驶员的口供外,还须有乘客的笔录和证明,以及“双方互不认识”、“交钱”等一些基本的证据,而一些乘客往往因担心被报复或贪图票价便宜,并不愿配合取证。另外,根据有关交通法规,对“黑车”可以处以1—3万元的罚款,可在实际处罚中往往是很难到位。此外,运管执法队伍在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在扣车时经常会受到谩骂、围攻和殴打。
“由于‘黑车’流动性强、涉及面广,加之利益驱动,特别是执法取证难,使得‘黑车’短期内难以彻底根除,并成为出租汽车行业的一个‘顽症’。我们在坚决予以打击的同时,希望广大群众能积极配合,共同净化运输市场。”县运管所长朱照余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