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潜水作业现场指挥官“龙港大校”李其修

原创 2015-08-01 范晨 温州晚报
[导读]【人物名片】 李其修,苍南龙港人,1963年生。大校,中国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损潜中心主任,“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潜水作业现场指挥。

李其修大校接受温州晚报记者专访    龙港网陈记/摄

 

   龙港网8月1日讯:他是新闻人物,但很多人不知道他是温州龙港人。

    他叫李其修,中国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损潜中心主任、大校,今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潜水作业的现场指挥。救出两名幸存者的英雄潜水员官东,便是他训练出来的弟子;他带领的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还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潜水分队”荣誉称号。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首席面对面》带您走近回乡探亲的温州龙港籍“特种兵大校”,听他讲述他的特别的军旅故事。

    □温州晚报首席记者 范晨/文

    1980年当上潜艇特种兵

    记者:李大校您好,能不能说说您的个人经历,当初您是怎么和潜水打上交道的?

    李其修:我1980年离开老家温州苍南,当时部队在浙江省招收了65名潜艇特种兵,我是其中的一员。我先来到位于武汉的中国海军工程学院(现中国海军工程大学)学习,后来舰艇生命力实验室要留5个潜水员,因为表现优异,我就留了下来,一待就是35年。现在,我所在的中国海军工程大学舰艇损管与水下技术训练中心,还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共开设损管训练、潜艇艇员潜水脱险、轻潜水、潜水训练等9门课程。

    其实大家不知道,我们学校历史中,曾担任政委的余献义、副政委的温新超将军都是温州人,现任的政委夏克伟也是温州人,是正军级少将。

    官东是我训练出来的弟子

    记者:很多温州市民都非常关注今年6月“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但多数人都不知道,其实当时指挥现场潜水救援的就是您。能和我说说当时的情形吗?

    李其修:6月2日上午7点多,我接到任务,从那时开始,我的手机就没有停过。赶到现场后,我们在得知待救人员大致方位后,仔细研究了船体构造,现场制定出了两套救援方案,然后迅速整合现场救援力量,只用了十分钟准备,就立马下水展开救援。而我派出了第一个潜水员就是官东,他是我训练出来的弟子,他下去25分钟后就救出了65岁的朱红美。下午3点多,我们救出了21岁的陈书涵。

    很多人问,为什么只有他们幸存?因为“东方之星”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倾覆的,因此只有距离水面最近的船舱底层可能还存在气垫层,如果有乘客进入底舱,就有存活机会,而朱红美和陈书涵就是从船底的气垫层被救出的。

    记者:之前就有不少专家说过,长江的潜水救援比在海里更复杂,因而“东方之星”的潜水救援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

    李其修:的确如此。首先,长江水非常浑浊,潜水员在水下的能见度极低。而正常情况下,流速超过1.5米/秒就不能实施潜水,但当时沉船区域部分位置水流速度高达1.8米/秒。现场水温在20摄氏度左右,潜水员长时间在水中停留不适感会增加,直接影响救援效率。而最重要的是,因救援需要,潜水员必须深入船体,其携带的管子、绑在身上的信号绳等非常容易被沉船内的门板、机器等杂物缠绕,一旦锋利的杂物损害救援设备,会对潜水员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胁。

    女儿高考我只有“失陪”

    记者:身为一名军人就肩负起了使命。《央广军事》曾报道,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的时候,正好您的女儿参加高考,而您先前与她有过约定要陪她上考场,后来因为任务,您被迫“爽约”?

    李其修:因为工作的缘故,平时就很少能陪女儿。因为今年她参加高考,我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把自己的教学任务都排在了5月底前,以确保能在女儿最关键的时候陪她。

    但6月2日,我接到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潜水作业救援任务,便立马带着人员赶往现场。刚到救援现场,我就收到了她发来的短信:“爸爸,注意身体。不用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而在知道“东方之星”整体打捞出水后,她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心里有牵挂,但也只能在心里默默为她加油。

    其实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经历了,我在工作中要参加很多突发事件的救援,有时候半夜就出发。由于经常遇到这种状况,家人已经习惯了,对此十分理解。

    记者:后来她高考发挥得如何?

    李其修:她高考发挥得不错,一直以来她读书都很自觉,今年高考湖北重点线是510分,而我女儿考了568分。现在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她对英语、化学比较感兴趣,最后选了应用化学专业。这次来也是趁着放假,带她回老家走走。

    下潜摸遍135公里长江大堤

    记者:“东方之星”后来要进行船体切割,出面解答民众疑惑的也是您。不难看出,您是这方面的专家,之前还参与过哪些大型抢险工作?

    李其修: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抢险救灾中,也有我们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的身影。而且因为我们连续超负荷下潜,摸遍了洪湖、监利135公里长江大堤的龙口高桥泵站、鸭尔河电排站等所有险工险段,保住了“险中之险、重中之重”之称的龙王庙大堤,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潜水分队”荣誉称号,我个人被记二等功。

    在氧气耗尽那一刻脱险

    记者:潜水作业非常危险,在您35年的经历里,有让您最难忘的吗?

    李其修:有很多次生死关头的经历,但最难忘的是1983年。一艘船沉在汉江16米深的水底,我们被派去进行打捞作业。那是10月下旬,水温只有十几度,潜水设备也没现在先进,我背后背着空气瓶,身上系着用来传递信号的绳索,还带着压铅。整个打捞过程,我下潜了28次,其中一次完成任务出来时,绳子被绕住了,不能原路返回,只能挣脱绳索出来,与地面断了联系。

    好不容易游到水面,却发现自己正位于一艘大型搜救船的下方,而那时我氧气瓶里的气体只能支撑2至3分钟。如果我在船下打圈,必死无疑。我马上冷静下来,用手感觉水流方向,确定上下游后,预估了船的停靠方向,最终在氧气消耗完那一刻探出了水面。我至今忘不了摘下面罩大口呼吸的那一刻,然后我离岸边还有20多米远,我大声呼救,他们听到我的声音划船过来救起我。

    女儿为我感到骄傲

    记者:正好是八一建军节,说说您是怎么看自己的选择?

    李其修:其实我觉得每个行业都辛苦,而军人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在我决定当兵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把自己献给军队和国家,在部队里的每一天,我都要践行自己的职责。我女儿在就在电视镜头里看到了我在沉船上指挥搜救时,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她说:“爸爸,我为您感到骄傲!您辛苦了!”我觉得回望自己过去的每一天,我觉得是光荣而自豪的,没有遗憾。

责任编辑:chenjizhe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