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浙江日报:龙港,光阴和时局中的城镇化缩影

原创 2013-07-25 朱凤娟 浙江日报
“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统筹发展奖”——苍南县龙港镇

  光阴和时局中的城镇化缩影

陈斌 (摄)


  浙江日报7月22日专版   文/朱凤娟

  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走向“城市中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眼下,这个历史进程正在加快。

  而“30”这个数字,于龙港这座鳌江流域最具典型意义的小城市来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1984的5个小渔村,6000多人口,到如今,170多平方公里,40多万人口,逐步扩展的版图和集聚汇拢的人气,还只是它沧桑巨变的一个表象。

  从领先全国的三大改革,即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民营经济改革,到今天提出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宜居城市”,时不待我寻求变革的勇气,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生俱来的血脉和禀赋。

  在搜寻浙江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的时候,我们无法忽略这样一个样本。三十年,一个轮回。从轰轰烈烈的农民造城运动,到亦步亦趋的城镇化路径探寻,再到大刀阔斧的新城开发建设,有过迟疑,有过彷徨,但不变的是始终向上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清晰方向。

  我们走进这座城市,看到也发现,发现并思索,它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专家点评

龙港,大胆进取,创新转型

  谁都无法想像,几个小渔村会在30年后崛起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小城市。龙港作为名扬天下的“农民城”,全部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就凭着3万元钱可以进城建个房、领个城镇户口这一条政策,泥腿子上岸的农民专业户成了第一批龙港镇的新市民。在这个简单的事实里面,隐含了城市化的所有要点:“人的城市化”就是农民的转移转化;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就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政府的作为就是顺应民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敢于改革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成绩可以说明过去,但无法证明未来。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龙港的产业和城建都亟待升级,而有序管理、良治善政,公民幸福、社会进步等等,都应成为“人的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难题,要谋求一个“高质量的城市化”,恐怕不是仅仅依靠扩张投资、做大规模所能奏效的。转型发展能不能转得起来,能不能转得到位?最终还是要靠生生不息的深化改革和持久创新。户籍、土地和社会管理等三大改革,是决定新型城市化前途和命运的“不二法门”,也是决定龙港转型发展愿景的“命门所系”。愿龙港在新城建设、旧城转型的进程中大胆进取,再创一个新型城市化的范本!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刘亭

求变!图强!

三轮跨越,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一次跨越,自发建城

  龙港地处温州鳌江流域南岸,它崛起的动力主要来自农民的“城市情结”。1984年,龙港建镇初期,只有5个小渔村6000多人口。放眼望去,除了一片矮屋就是荒滩。

  “谁愿意拿出3万元人民币,谁就可以进龙港镇建新屋,就可有一个龙港镇户口。”一纸通告,短短10天就有2700多个农民专业户涌入龙港,在龙港镇简陋的“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办理了落户手续,龙港镇一下子收入现金1.2亿元。也就是这“第一桶金”成为了龙港城市建设的“砖瓦路基”。

  一些当时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的龙港群众回忆当时的热闹场景感慨万千:“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门前每天熙熙攘攘,通往龙港的新建公路上,一辆辆满载建筑材料的汽车在穿梭飞驰,新建的楼房天天在升高。”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比作寒冬之后的春天的话,正如大自然所透露的消息一样,最早的春意常常不是从高大的乔木开始萌芽,而是酝酿于最不起眼的角落。

  龙港建镇之初提出“鼓励农民带资进城开厂办店”的口号,解除了传统体制对农民进城的各种束缚: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了农民进城问题;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解决了建城资金问题;实行民营经济改革,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

  这些在今天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依旧存在的现实问题,而龙港早在上个世纪就作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二次跨越,产业兴城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这个名闻遐迩的品牌,让龙港经济能量快速集聚。1994年,综合经济实力跃居温州全市乡镇第一。1996年,国家11个部委在龙港正式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等7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镇级金库,享受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

  突破对于龙港人来说,从来没有停止过。

  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城镇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历史规律来看,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镇化是无水之源。

  2002年,龙港认识到:“农民当年可以进城,也可以出城,不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农民城将成为一座空城。”中共苍南县委常委、龙港镇委书记丁振俊介绍说,为此,他们提出了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的思路。龙港镇先后规划建设了示范印刷工业园、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塑编工业园、城东综合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

  依托产业崛起的龙港,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4张国字号名片,形成了印刷、礼品、纺织、塑编这四大支柱产业。“这些区域特色经济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三次跨越,转身是海

  在建城三十年的历程中,后半段的龙港跑得后劲似乎没有那么足了。

  知其不足当思奋进。

  仔细思考,造成龙港发展放慢的原因,有交通区位条件的受限,有行政体制的约束,但更重要的是规划的落后。“因此,我们邀请中规院深圳分院对龙港新一轮规划进行了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的修编。龙港的发展再也等不起了,再也不能慢了。”镇长王忠秀如是说。

  如今,龙港通过“两港合一”。突破现有城市空间框架,全力打造温州南部中心城市核心区。以小城市培育为契机,充分利用江南海涂围垦这一重要空间平台,按照“中心突破、两翼齐飞”的思路,全面向东发展,南北双向推进,不断拉开城市框架。

  中心突破,即加快启动“龙港城东至江南海涂围垦北片区”这一新的城市中心建设;两翼齐飞,即同步推进老城改造和临港产业基地建设,继续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抓紧实施工业园区“退二进三”,有步骤推进旧城改造,打通城市东拓通道。加快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和区域“六纵四横”干路交通系统,打通断头路,形成交通环线,努力构筑沿江滨海轴带城市发展格局。

  “龙港来到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建设‘独具特色的滨海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有效投入,振兴实体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动龙港跨越发展势在必行。”2013年初龙港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也切实表达了龙港人现在的心声。

探索!追求!

人与城市,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如果说以前的龙港是‘无序的繁荣’,那么现在我们要追求的就是‘有序的宜居’。”

  城镇化与公民幸福。可以设问,推进城镇化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或许是,为了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再深究,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公民的幸福。但假若,农民进城了,不能安居乐业,这不是幸福;农民进城了,子女留守在乡下,这不是幸福;城市人口及经济要素聚集了,生态环境保护不好,交通拥挤,社会治安不好,人们呼吸不到好的空气,这更不是幸福。

  “未来十年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城镇化,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的延伸,而且应该伴随着人口的城镇化、收入差距的缩小、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丁振俊坦言,龙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城市公共设施配备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是有所缺失和不足的。

  因此,以“美丽龙港“为目标,全面优化城市综合环境——成为目前阶段龙港的关键任务。

  加快推进龙港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湿地公园、白沙河文化长廊、商会大厦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和重大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商务网店布局、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进“数字城管“建设,理顺城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加快路面改造和维护,完善红绿灯、交通标识线、交通护栏的设置,提高城市道路完好率和居民出行的舒适度;

  深入实施“绿色龙港、美丽家园”行动,大力推进“四边三化“整治,构筑以城镇绿化为中心,路网、水网、绿网一体化的城乡绿化新格局……

  美丽,外化于形,更要内化于心。

  《世界城市》一书,将城市化解释为“一个过程”,并认为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近年来,龙港以建设温州南部中心城市核心区为总目标,紧紧围绕“人”和“城”这两大主题,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结合“居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群众的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龙港非常注重发动群众,提高大众的参与程度,这让城市品质打造工程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比如今年上半年,龙港全镇来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龙港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型直播报道——‘水陆空’联合行动”。利用移动3G网络,微博和龙港网民监督团成员、草根记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龙港青少年宫小记者团和网友、博友从水、路、空多角度查看龙港环境,寻找龙港环境新变化,监督脏、乱、差现场,促进龙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四边三化”工作。

  而这只是龙港决心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一个缩影。老区有机更新让龙港焕发出了更多的亲和力。

跨越!变革!

一个支点,撬动全局,圆梦龙港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对于龙港来说,三十而立,蓄势再发,也需要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非“龙港新城”莫属。

  站在龙港新城规划馆的露台上,向海远望,这一片辽阔的土地,被称作“龙港梦想起飞的地方”。

  一年多前,伴随每小时吞吐3500方泥浆的“新海狼”绞吸船的启动,还远远可见浑浊的泥浆水在千米之外的吹泥口呈扇形喷涌而出的壮观场面。如今,一马平川,一个“新龙港”的崛起已经指日可待,龙港的黄金产业带也将在这里逐步形成。

  龙港新城濒临苍南东部沿海,是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核心区,是苍南县实施“双海双区”战略主阵地,是苍南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平台和主战场。新城规划总面积106.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即现江南海涂围垦区约30平方公里。

  2012年2月,随着江南海涂围垦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复,围区2493公顷用海功能转变成功报批,翻开了新城开发建设新篇章。“十二五”期间,龙港新城可供开发利用建设用海面积约3.1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新龙港!

  龙港新城的开发建设不仅为龙港营造了下一轮竞争的广阔空间,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几大优势。比如港口优势:

  龙港新城拥有崇家岙、舥艚两个港区,是苍南、平阳、泰顺三县的唯一万吨级以上的出海通道,可建成2万~3万吨的散货、集装箱港区和客运码头。经过隧道、高架桥梁与龙港新城的世纪大道贯通,与产业集聚区连成一体,有利于龙港新区发展临港产业,发展城市综合物流业。

  再比如,能源优势:

  在建的华润浙江苍南发电厂位于舥艚港区,建设规模为6×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总投资240亿元,建成后将给龙港新城的发展提供可靠能源保障,同时电厂对新城连片集中供热,提供清洁能源,生产成本大为降低,可适当发展无污染、能耗较高、效益好的产业。

  将龙港新城打造成浙江一流、领先温州的现代化都市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建成生态、宜居、宜商的现代滨海城市——这是酝酿在苍南县政协副主席、龙港新城管委会主任魏中梁心中的一幅蓝图。“一个地方的落后,不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不是资源禀赋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才最可怕。”魏中梁一心扑在新城的规划建设上,以“有态度、有坚守、有思想”闻名。他说,“有底蕴的东西是耐看的,越看越有味道。龙港新城在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的打造上都要融入自身特色的海洋渔家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凝练出自己独有的城市品格。”

  历史向前,城市向东。龙港,这个新型城镇化之路上的忠实践行者,或许给予我们的将是更多的惊喜!


责任编辑:chenjizhe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