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记者 郑海华 张沙默
报道组 陈仁想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龙港人一直有着“城市梦”,30年前,农民自费造城,让六个人口合计不到6000人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中国农民第一城”,从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中最炫目的“明星”。
然而,当“农民城”璀璨光环随着时光逐渐暗淡时,龙港将凭什么雄风再起?
访谈中,苍南县委常委、龙港镇委书记丁振俊说,龙港正在编织新的“城市梦”。今年是龙港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编制新一轮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加上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三乡镇并入龙港和江南海涂围垦的成熟为龙港打开的巨大空间,即将站在三十而立节点上的龙港,又一次迎来大发展的机遇。今后龙港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城”真正脱“农”奔“新城”。
一改一造 拉开城市新框架
改老城,造新城,两港齐头并进,是龙港新型城市化推进的战略选择。
“‘农民城’明年才三十而立,然而城市病却过早地光顾了。”丁振俊如实说,“1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挤下了23.5万人,人口密度早已超过上海;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捉襟见肘的窘态除了交通问题,还有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严重不足。”
规划滞后、空间不足,加上交通等基础设施功能不全等制约,龙港这几年发展速度慢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丁振俊介绍,新一轮的乡镇区划调整,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行政区域并入龙港镇;江南围垦又向大海要地30平方公里,调整后的龙港,新版图达到172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了45万。
无论是空间、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基础,龙港都已具备建设小城市的基本条件。今年龙港将依照新修编完成的龙港城市总体规划,启动老城改造。目前世纪大道、东兴路、兴安街等路网或拓宽,或新建,或打通,城市路网正不断扩容。11月还将启动江口、下埠等老城中的两个旧村改造工作。全市县一级第一个地下空间开发项目泰安地下人防综合工程也将在龙港启动。
老城地上地下的改,新城则高起点、大手笔的造。
登上龙港新城规划展示馆的露天平台,丁振俊指着东边天幕下那一片海涂围出的广袤“新大陆”说,这片106.8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未来的龙港新城,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核心区、苍南实施“双海双区”战略的主阵地。目前,美丽画卷已经高起点绘就,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港口经济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和新城拓展区等五大功能区块将在这里“破土而出”。
丁振俊说,龙港新城不仅高起点规划,建设更是大手笔。北部已经造好的3000亩新大陆将以大片区打包的形式推向市场,吸引国内外大的财团进驻,学校、医院、城市综合体整体开发,政府只需做好道路基础设施。与龙港新城呼应的还有龙港世纪新城、城东新区也将启动建设,龙港城市正全面东扩。
宜居宜商 脱“农”奔向现代城
然而,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盖大楼、修马路,不是城市的扩张。
血液里深深渗入了城市梦想的龙港人清醒地认识到,所谓新型城镇化,主要就是解决人的城镇化,让洗脚进新城的百姓安得了家,就得了业,适应得了新生活。
丁振俊说,只有产业的集聚,环境的提升,人文素养提高,才能让百姓安居又能乐业。
基于30年形成的印刷、礼品等产业基础,当前龙港将按照传统产业进标准园区、新兴产业进创业园区的要求,深入推进小微企业提升园“一千两百”工程和民营科技园孵化器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印刷行业朝着文创产业转型提升。此外,围绕龙港新城全力打造浙台(苍南)经贸合作核心区主平台,依托舥艚渔港、崇家岙港口、华润电厂集中供热等三大优势,加快临港产业基地建设。
人已进城,业已立下,但人的行为还不能是拖鞋背心的“农”时代。丁振俊说,今年,城镇化改造进入快车道的龙港,除了在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硬环境再造外,更加侧重政府的服务环境、百姓的人文素养等软环境的打造。
今年龙港以创建全国文明镇为契机,除了大力推进“四边三化”整治外,还借助民间力量,实行各类文明评选,既有正面的激励,又有反向评价,通过不断创新各种载体,不断创优百姓的人文素养。
30年前的农民造城、进城,到如今新城老城齐头并进,这座位于蓬勃发展中的鳌江流域中心镇——龙港,再一次搭乘国家建设海西经济圈的战略快车,大步流星地迈向宜居宜商宜创业的滨海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