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图:张芳曼 |
![]() |
![]() |
![]() |
核心阅读
让非洲朋友学会吟诵“人约黄昏后”,这是金庭旭在遥远的乌干达收获的成就感;而在金庭旭家乡贵州的大山里,支教大学生安玥琦让孩子们一句“我的新年愿望是永远和您在一起”,感动得泪流满面;特种兵退役的秦彭却坚信只有爱才能改变一切,他如一股“新风”,为缺少关爱的孩子带去阳光……
青春,拒绝单调和平庸,越磨砺越闪光。
孩子的新年心愿里有我
安玥琦
【青年档案】
安玥琦,女,1991年11月11日出生,2012年放弃保送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的机会,赴贵州省毕节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希望小学支教。
17小时火车,3小时的大巴,两小时班车,1小时步行……渐渐地,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湛蓝清澈的天空和像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呼吸到带着泥土与青草芬芳的空气,走在了起起伏伏的泥泞小土路上。
放弃直接保研名额去支教,我的想法很简单,要趁着自己还年轻,多看多走多体验,多做一些事情。只是那时我不知道,孩子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那是一所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房子,是二年级学生张丽霞的家。第一次家访,我选择了这个总是蓬头垢面,喜欢吃山上野果子的小女孩儿。房子是少见的木板房,透风的墙,窄小的床,年过六旬的奶奶带着小丽霞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生活,一贫如洗。
孩子们的贫穷、倔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支教,没有我原本想的那么简单,不是上好课、教了知识就够了。
正式上课一个多星期,我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害羞的孩子们思想斗争了一整节课,才鼓起勇气向我喊出“教师节快乐!”几个女生把卡片偷偷放到我的办公桌上或塞到门缝下;两个男生把两根当地的冰棒,悄悄放到我的窗台上,等我下课发现时,冰棒早就化成了水。那天,我第一次体会当老师的幸福与感动。
渐渐地,我摸索出一套适应当地的教学方法,与孩子们也熟识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减少家庭不幸对孩子的影响,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阳光。
今年的大石特别冷,一进一月就开始下冻雨。孩子们手都伸不出来了,我也早早结束了课程。本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我让他们写下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我希望今年爸爸妈妈能回家看看我”、“我希望我妈妈回来”、“我希望能见到妈妈”、“我希望今年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看到这些愿望,我流下了眼泪,我只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还有一部分新年愿望是对于我的:“老师,我就希望你过完年早点回来找我们”、“老师,我的新年愿望就是与你永远不分开”、“老师,我的愿望是您一直教我们”……看到这些愿望,我又哭了,不过这次是笑着哭的。这是孩子们对我的肯定与接纳,这是一种近乎亲情的难以割舍的情感。我在他们眼中是老师、是朋友,甚至在有些孩子看来像妈妈;他们在我眼中都是我的孩子,他们摔跤磕破了我会比他们还疼,他们难受我会想尽办法让他们好过一点……
我也写下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孩子们永远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希望每一天都能看到他们的笑容。
我在乌干达教汉语
金庭旭
【青年档案】
金庭旭:女,彝族,1983年10月生人。2012中国(贵州)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乌干达项目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服务岗位:汉语教学。
站在非洲大陆的星空下,我的思绪飘飞。去年5月,我还在我的家乡贵州,为医学院的学生们上课,在我所有可预见的计划和幻想中,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身披中国国旗到海外志愿服务。
2012年10月12日,我们15个来自中国贵州的青年志愿者抵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对于我们的到来,当地人展开热烈讨论。在所有对我们的评论中,他们使用了同一个称呼“中国人”,我真正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
稍作休整,我们奔赴各自岗位。由于在国内高校的任教经历,我被安排在东非最好的大学——马克雷雷大学语言中心担任汉语教师和汉语翻译,并协助该校筹建乌干达第一所孔子学院。
为了让学生们尽可能轻松愉快地学会汉语,我每次课前都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乌干达的具体情况编写汉语教材。首讲的前一天晚上,我只睡了4个小时,该如何让对汉语完全陌生的乌干达大学生们喜欢上汉语?
让我惊喜的是,作为东非最盛产政治家甚至国家元首的学府,马克雷雷的学生综合素质很高,非常关注世界局势,对中国的了解极为深入,很钦佩中国短短几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有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强烈欲望,因此学习汉语的兴趣也很高。
我从礼貌用语、数字、天气、购物、问路等不同专题和场景入手,侧重于汉语口语应用。这种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得快,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学生们都喜欢和我交流,围着我七嘴八舌地问东问西。而在我看来,语言的学习只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每节课,我都会加入一个关于中国的知识点。学生们知道了中国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知道了中华56个民族和秀美山川,也知道了现代化中国的“天宫”、“嫦娥”和“蛟龙”。他们不仅学会了“你好,我是乌干达人,我想去中国学习”,也学会了“锄禾日当午”、“人约黄昏后”……
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很繁重辛苦,虽然要克服较为落后的教学条件带来的不便,虽然发生过下课途中被劫的有惊无险;也曾因加班被看门大叔误锁在办公楼……但每天的志愿服务都充实着我,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美丽纯朴的国度,我们将用一年的时间,来做或许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因此而感到幸福。
在小小心里种大大的梦
秦彭
【青年档案】
秦彭: 36岁,硕士研究生学历,团中央关爱项目专员、新风志愿者服务总队总队长、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年前,我是一名特种兵,部队塑造了我的坚忍,也把雷锋精神赋予了我。我冲进过火场、贴身陪护过得瘟疫的战友、吓退过小偷和流氓、解救过被拐少年,但个体力量的渺小常常让我惴惴不安。后来,我组建了新风志愿者服务总队,遵循“每个人都可以被帮助,每个人都能是志愿者”的理念,服务队现已拥有队员万余名、服务项目20余项。
2008年开始,我们参与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关爱行动”,每周开展,风雨无阻、寒暑不休,我们的服务内容包括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
孩子们太让人揪心了,不论是留守的还是流动的,他们没有健康的课外生活方式,或者跟家长叫卖,或者在街上疯玩,复杂的成长环境让小小的他们眼中没有希望、没有梦想,有的是自卑甚至自闭。
我们坚信,爱可以让一切改变。孩子们家庭条件差,冬天手脸生冻疮,我带去手套和搓手油,给他们搓手、放怀里捂,孩子感动得直哭,我也含着眼泪;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放了学很寂寞无聊,我们就带他们出去玩,让孩子们感受城市文明、亲近大自然;我们还带孩子们去敬老院做小小的志愿者,让他们学会感恩,感受奉献的光荣与艰辛;带他们走进大学校园,在小小的心里种下大大的梦想……
我会不由自主地太宠孩子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想想他们那么缺少宠爱,能多给他们一点也好。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疯”,回答他们不着边际的提问,让孩子骑在肩上、倚在怀里。他们一脸纯真地叫我“秦叔”,听起来就像“亲叔”,我觉得心里乐开了花。和孩子们在一起,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大部分。孩子们也越来越开朗,有些刚开始一句话都不说的孩子,慢慢话多了起来。
这些孩子的父母,就是我们在华丽的城市背景下,常见的农民工兄弟。他们为这个城市奉献着青春,而我们为他们的孩子做点事也是天经地义。
我帮助你,你帮助他,他帮助我,我们时刻都帮助别人,我们也时刻被别人帮助着,每个人都可以被帮助,每个人都能是志愿者!我不是我,“我”是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