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捞鱼 |
![]() |
拉网 |
![]() |
抬杆 |
![]() |
午饭 |
隆冬时节,内蒙古的户外滴水成冰,但对于在呼伦湖(达赉湖)上冬捕的工人来说,工作才开始不久。
“每年的冬捕时间是由冰块厚度决定的,原则上45厘米以上就可以。为了安全,我们会等到45—55厘米。”呼伦湖渔业公司副总经理程海军说。
按照冬捕不成文的规矩,头天中午出鱼时,工长就要去确定第二天下网的地点,插上队伍的小红旗,“别的队伍看见后,方圆500米内就不会再定点了。”
为保证能在中午前后结束捕鱼,工人们必须在早晨7点就从驻地出发。他们告诉记者“每天都要在冰面上呆十三四个小时。呼伦湖最冷能到零下40℃,要不包严实了,能把耳朵、手指头、脚指头冻掉。”
冰下大拉网作业工序复杂,下网、走杆、撸绳、打眼……一个工序出现故障,严重时会影响捕捞产量,40名工人需要分成里外手,每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
等待出网的时间是大多数工人一天中仅有的休息时间,他们可以爬进覆着棉布篷顶的车斗里,坐在铺着羊毛的座位上歇歇脚。车斗里烧着煤炉,锅内是热腾腾的炖菜,围炉是烘烤着的白馒头。
捕捞队员大多都四五十岁,有着多年经验。他们大多数人在渔业公司家属区长大,承袭了父亲的工作。
渔工们的工资与产量挂钩,全队40人,每人每天最低工资120元。算下来,一个月能拿到4000—5000元。考虑到严酷的工作环境,这个收入水平并不算高。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呼伦湖水位下降,鱼类产量也持续走低。“最高年产量曾达到过1.5万吨,现在不过4000吨左右。今年尤其严峻,截至1月6日,只产了1000吨左右。”程海军说。
下午两点,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起网了!”伴随着一声吆喝,湖面顿时沸腾起来。出网口冒着雾气,鱼儿出了水面,先是蹦跳着,不到一分钟就冻上了。它们迅速地被工人用铁锹分开、装车,经过分拣后,再过秤装箱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