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科技杂谈:新年伊始话创新

转载 2013-01-07 柏木钉 人民网-人民日报
[导读]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使命,离不开争创一流的自觉追求、深化改革的体制保障、淡泊宁静的科学文化,以及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不经意间,“2012”成为历史,我们走进“2013”。 “2013”,对于科技界,科技杂谈:新年伊始话创新--新闻报道

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使命,离不开争创一流的自觉追求、深化改革的体制保障、淡泊宁静的科学文化,以及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不经意间,“2012”成为历史,我们走进“2013”。

“2013”,对于科技界来说,意义不同寻常:肩负起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发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动员令。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回顾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不难发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科技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科技所担负的使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艰巨而光荣。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使命,离不开争创一流的自觉追求。科学本无国界,在信息更加通畅、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无论是探索未知的基础研究,还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无不是在“地球村”里的同台竞技;在由跟踪模仿到创新引领的追赶阶段,尤其需要争创一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只有志存高远,才有可能摘取科学皇冠上的耀眼明珠,赢得世人的尊重、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如今,我国的科技人员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一,所发表的科技论文已跃居全球第二,每年的研发经费增幅也遥遥领先,但质量与数量、产出与投入明显不匹配。面对与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刚性需求,我们是不是更应警惕沾沾自喜,自觉地向“垃圾论文”、“垃圾专利”告别?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使命,离不开合理高效的体制保障。要想真正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应有能量,急需突破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

虽然,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许多深层次障碍依然存在、问题仍很突出:产学研“各管一段”,科技与经济远没有实现无缝对接;过度行政化的科技资源配置,导致力量分散、项目重复、效率低下;工程化、计划性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动性……去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随后印发的中央文件,已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具体部署,当务之急是狠抓落实。能否尽快把各项深化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考验着相关部门的胸襟、勇气和智慧。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使命,离不开淡泊宁静的科学文化。物质的投入、体制的保障固然重要,但健康的科学文化也同样不可或缺。诸葛亮的明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今天的科技界来说,无异于逆耳的忠言、苦口的良药。原创的知识发现也好,重大的技术突破也好,均如同暗夜中的摸索、荒野中的独行,都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和心无旁骛、夜以继日的付出。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想方设法解除科技人员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提供尽量充足的研发经费;另一方面,科技人员似乎也要保持这样的清醒:抵制诱惑,戒除浮躁,远离功利。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同样离不开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时至今日,科技创新早已走出“象牙塔”,融入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独木不成林、孤舟难闹海,社会各界在热情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尤其需要理解其周期长、风险高的自身特点,保持耐心、宽容失败。如果责之太切、求之太急,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