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空中机械师阮永华,坚守岗位20多年,保障安全飞行近5000小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他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所在的机组多次执行重大抢险救灾和演习任务,特别是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出色完成抢险救灾和专机保障任务,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本报特约记者 刘应华摄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上?”50年前,一名士兵这样发问。
“我是一个兵,钉在哪个岗位,就要那个岗位万分牢靠!祖国放心!”50年后,一群士兵这样回答。
50年沧海横流,我们这支军队已经踏上信息化的新征程。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每一次乘风破浪、惊天动地的精彩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士兵。坚守大山的导弹“守巢人”、淡泊名利的“老黄牛”、一丝不苟的空中机械师、甘于寂寞的信号兵,这些普通、平凡的当代军人身上,都有着与螺丝钉相同的精神品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着伟大的雷锋精神。
战友,在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事业中,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征程上,你、我、他,都应该做这样的螺丝钉!因为,真正的共和国军人,为使命、责任燃烧生命,奉献青春!——编 者
阵管兵坚守深山护卫大国长剑——
“导弹随时能出击,是我最大的满足”
当兵10年,阵管连上士于龙海第一次身处镁光灯下。在第二炮兵某旅“十大爱岗敬业标兵”颁奖典礼上,他的感言朴实无华:虽然没见过长剑飞天,但导弹随时能出击,就是我最大的荣耀!
于龙海负责给阵地供电。从早到晚,他要查遍上千个电源接头、数十次路过导弹身边。这么多年,导弹在他眼里,一直都是静卧的。旅长刘传国告诉记者,作为大国长剑“守巢人”,导弹,对于阵管兵既近且远,既熟悉又陌生。战士贾志恩的哨位在监控室,与存放导弹的地方同样职责如天。每天值班,他必须像钉子一样铆在那里,透过电脑显示器监控导弹参数。小小荧屏,拉近了他与导弹的距离,却也是他不可跨越的鸿沟。
全连现场目睹长剑飞天的人很少,文书李宗全就是其中的一个。3年前,他是一名导弹操作号手,参加过6次实弹发射。这段号手再平常不过的经历,反倒成了阵管连战士羡慕的“资本”。一有空闲,就有人围着他问这问那,每一次,李宗全都会绘声绘色地“现场直播”。
来自云南的士兵罗波,家乡就在大山深处。参军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没想到入伍后却再次回到大山里。而且,这里的山更高更大……如今,他越过了心中那座大山:“我是一个兵,钉在哪个岗位,就要那个岗位万分牢靠!请祖国放心!”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但令人欣慰的是,到阵管连服役的官兵,人人都把连队当家。连长马瑞波说,因为他们知道,正是由于导弹“守巢人”的坚守如铁,才有大国长剑浴火腾飞的绚烂如虹。。(本报记者 梁蓬飞 通讯员 赵思敏)
老工程师司宏林淡泊名利痴迷装备维修——
“火炮打得准,比给我什么奖都好”
“准确命中目标,火炮性能良好!”苏北某地,南京军区某炮兵团一次检验性实弹射击落下帷幕。捷报传来,团长王辉雷兴奋得大喊起来:“老司呢?快把老司找来,我要给他请功!”王团长说的“老司”,是该团装备处上校工程师司宏林。听说团长要奖励自己,司宏林平静地说:“火炮打得准,比给我什么奖都好,功就别立了!”
今年49岁的司宏林,当兵30年,与火炮打了30年交道。说起丈夫对火炮的痴迷,妻子秦义华说:“他一见到火炮就像着了魔,比什么都亲。结婚20多年,他摆弄火炮的时间,远比陪我和孩子多!”
在炮兵团,司宏林的年纪最大、兵龄最长,被官兵们誉为“老黄牛”。团长政委都很尊重他,可他从不摆老资格,工作起来毫不含糊,钻车底、爬方舱,经常是一身汗水一身油。从一个帅气小伙,到年近半百,他的头发花白了,腰累弯了,同时也创造了一连串令人羡慕的成绩:参与编写的新装备操作教材被全军推广,取得装备革新成果100余项,圆满完成军事演习装备保障任务40多次……
其实,司宏林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几年前,团装备处长岗位空缺,组织上研究认为他是合适人选,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我的性格和特长,更适合装备维修技术岗位。”后来,他向领导推荐了一位年轻干部担任装备处长。
这些年,司宏林带出上百名“徒弟”,有的获军队专业技术人才特殊津贴,有的立功,有的提前晋升。去年年底,组织上考虑给司宏林立功,又一次被他谢绝,他说:“立功的机会给年轻同志吧,我快到龄了,如果有可能,恳请组织上让我多修几年火炮!”(本报特约记者 邱柏星 通讯员 连 屹)
信号兵刘伟甘于寂寞守护航道平安——
“我的追求,是不让一艘舰船偏航”
流光溢彩的黄浦江,屹立着一座八层楼高的信号台。东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信号兵、中士刘伟站在高高的信号台上,双手挥动手旗为过往的舰船发送信号。一艘艘战舰拉响汽笛,从这里起航、归航……
在这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信号台上,刘伟一干就是7年。当初来当海军,刘伟就是想跟随战舰搏击大海,可没想到,新兵下连却被分配到这孤零零的信号台上。第一次爬上高高的信号台,刘伟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想想可能要在这里干上好几年,他忍不住放声大哭。
“当时想着服役期一满,就马上走人!”“后来怎么又没走?”面对笔者的疑问,刘伟若有所思地说:“时间长了,适应了,融入了,也就舍不得走了!”笔者得知,这几年刘伟有多次机会离开信号台,可他都坚决要求留下。
刘伟和另外两名战友平常吃住都在信号台。144级的环形台阶,他每天至少要爬上爬下三四次。粗略算一下,7年下来,他总共爬了140多万级台阶。每一级,都是他对自己的战胜,对任务的征服。
日升日落,潮涨潮退。目送战舰远航,刘伟总不忘向着大海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说:“我的追求,是不让一艘舰船偏航。”(本报特约通讯员 周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