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这道门槛设得好

转载 2011-11-30 《解放日报》
[导读]新一届“国考”近日举行,报考2012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考生人数下降的一大原因,是“基层经历”这道门槛。政策首次明确: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对此,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这项政策“伤”及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有人说其中存在“就业歧视”。笔者却要为这条“硬杠杠”叫好,因为公务员有了基层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情,增强对群众的感情,从而
 新一届“国考”近日举行,报考2012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考生人数下降的一大原因,是“基层经历”这道门槛。政策首次明确: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对此,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这项政策“伤”及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有人说其中存在“就业歧视”。笔者却要为这条“硬杠杠”叫好,因为公务员有了基层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情,增强对群众的感情,从而更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这些年,公务员招考一直炙手可热。之所以被称为“国考”,是因为报考人数众多,且岗位受到年轻人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追捧。不少人以为,考上了公务员,如同捧上了“铁饭碗”、“金饭碗”,工作稳定舒适,天天坐在办公室里,且薪酬不低。曾经,一些政府机关在招考公务员时,不重视报考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却片面追求高学历。一些岗位,明明本科学历者就能胜任,却非要招聘研究生,最好有海归背景。这些都是公务员招考中的“误区”。

  事实上,公务员并不是一个舒适的“活儿”,只有了解基层情况,体会到群众疾苦,才能懂得如何为群众服务,如何履行公务。一个从“校门”直接跨入政府“院门”的年轻人,要立马胜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岗位,是很难的。因为没有基层工作的体会,一些公务员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服务身份,有时候企业或老百姓就会遇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因为不了解群众工作的“话语系统”,一些公务员在讲话做事时总是不得要领,不能让群众满意。而对公务员招录方而言,相比高学历,报考者的基层工作经历更重要,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公务员在岗位上投入多少情感,储备了多少能量,与其基层工作经历有很大关联。笔者曾采访过不少“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一位西部志愿者这样说:“在乡政府一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贫困,体会了落后地区生活的艰辛。希望考上公务员后,尽自己的努力帮助这些地区摆脱贫困面貌。”在上海崇明县,一批大学生村官3年任职期满后,考取公务员并重返乡镇农村,有的担任社区干部,有的当上村支书。因为有过基层“摸爬滚打”经历,所以无论在宣传和解释新政策、调解群众矛盾,还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方面,干起工作来都显得井井有条,底气很足。

  今年的“国考”,将“基层经历”更加明确化,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笔者注意到,招录部门对一些岗位还标明了备注,例如“需要在野外执行任务”等,就是为了提醒报考者,公务员岗位不都是“坐”机关的,许多岗位处在一线,工作环境艰苦,不一定所有考生都能适应。因为有了“基层经历”这一门槛,使得一些报考者望而却步,这是件好事,表明“国考”正在回归理性。

  我们在不断完善公务员录用机制,让更多基层和生产一线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同时,还要多让现有的公务员下基层“接地气”。当公务员队伍不断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和能力时,这支队伍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处理问题时,将会更好地把握分寸,不脱离实际和群众;在工作中将会更好地行使权力义务,坚持勤政廉政,多办得民心、暖人心的好事实事。

责任编辑:caosongbing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