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媒体开放,进行新闻发布,实际上就是对公众开放。两会的媒体开放日如同打开一扇窗,让公众对会议有了更宽的了解渠道,将审议和讨论置于公开、透明的状态,也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情况置于公众视野。
今天,我们将镜头瞄准向公众传递两会信息的媒体和开放日,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两会,也从另一个视野里观察民主的进步。
——编 者
3月5日夜里10时半,喧闹了一天的梅地亚酒店终于安静下来。这里是两会新闻中心所在地,会议期间许多中外记者在这里采访、发稿。
刚刚开完一个会议的祝寿臣坐在一层的茶歇区,表情轻松:“终于能歇一会儿了。”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的前新华社高级编辑,参与了多项重大事件新闻中心的工作。
高官可以随意采访
“遇到重大事件,设立新闻中心,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已经成为我国的惯例。”祝寿臣说,“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做法,但是改革开放以前可不是这样的。许多重大会议和活动事先不发新闻,都是结束以后才发布消息。”许多国外驻华记者向他抱怨,在中国做记者感觉很难,由于数据短缺、信息不透明,他们很难完成报道任务。
他说,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在京的外国驻华记者都备有高倍望远镜,经常远远地眺望人民大会堂。如果哪天来的人多了,他们就猜测可能有重要会议在召开。“那个时候,外国记者是不能直接接触与会代表的,即便要采访,也要征得外事部门和被采访人所在单位的同意。”而今天,只要采访对象本人同意,中外记者就可以采访。“这个对比非常明显。这么多年来,我确确实实感到我们国家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
代表委员主动约见
20多年的记者生涯、近10年的新闻中心的工作,祝寿臣接触过的两会代表委员究竟有多少,他自己也记不清。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现在,代表委员们越来越自信,应对媒体的能力大大提高。”
他介绍说,过去,新闻中心安排记者个别采访特别困难,往往找各种借口回绝。现在很多代表委员愿意会见媒体,把这看成是扩大传播的一个机会。
“这一点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变化非常明显。”祝寿臣说:“当时无论采访普通代表还是领导干部,只要填个单子,征得被采访人的同意,就可以了。新闻中心收到采访申请后,马上作出安排,落实非常快,落实率也非常高。我记得当时有60多位省部级领导,接受了中外媒体的个别采访。”今天对媒体开放的许多做法,就是从那时延续下来的。所以,有不少境外记者对祝寿臣说:“过去中国仿佛躲在神秘的面纱后面,现在不同了。”
外媒报道日益客观
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对中国越来越关注,报名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逐年增多。
今年,报名采访两会的外国记者有800多名,港澳台记者有500多名,境内采访人大的记者有1900多名,总数有3000多名。“这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祝寿臣说,为此,新闻中心在酒店一层设立茶歇区,二楼设有电讯服务室,有30台电脑供记者上网发稿。为了方便外国记者,新闻中心准备了8个语种、399种、46000多册各类图书资料,一些刚来中国的记者感到非常方便。
祝寿臣介绍说,从这几年境外记者填写的采访申请单来看,他们最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和过去相比,外媒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理性,客观的报道越来越多。
“这说明外国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在加深,也与我们不断提高新闻透明度息息相关。”祝寿臣说。
祝寿臣,2010两会新闻中心副主任。自2001年起,参与了此后历年两会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2008年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要活动新闻中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