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代课教师体面离开
转载 2010-02-02
《辽宁日报》
[导读] 进入2010年,有一个群体忽然为社会广泛关注,一个即将成为历史名词的群体——代课教师收获了普遍的叹息声。据说全国数十万代课教师将面临最后的清退,集体谢幕。近日,教育部再次明确表态,严格禁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对于被辞退的代课人员,要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纳入当地社保制度。官方给出的统计数字是: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教师31.1万人。是的,有些称谓迟早会成为历史名词,此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满怀感恩之心去
进入2010年,有一个群体忽然为社会广泛关注,一个即将成为历史名词的群体——代课教师收获了普遍的叹息声。据说全国数十万代课教师将面临最后的清退,集体谢幕。
近日,教育部再次明确表态,严格禁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对于被辞退的代课人员,要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纳入当地社保制度。官方给出的统计数字是: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教师31.1万人。
是的,有些称谓迟早会成为历史名词,此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满怀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群体。在农民教师编制少的情况下,代课教师挣着很少的钱,挨着一点不少的累。在他们面对家人的时候,那点羞涩的薪水寡淡了他们的容颜,而一转身,他们在讲台上继续容光焕发……某种意义上讲,怎么评价他们、怎么补偿他们、怎么安置他们,检验着社会的责任与良心。
著名学者易中天针对代课教师出路问题说:“用清退的方式,就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我不反对基层教育正规化,但要想出一个比‘清退’更体面的办法,要更有人情味。 ”
四川政协委员林强在本次政协会上提案,呼吁地方政府提高被清退代课教师待遇,在清退过程中不搞“一刀切”。一是希望各级财政能够拨出专项资金,提高清退补偿费,为代课教师补上养老保险和医保等。二是对那些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代课教师,希望能提供一些机会和适当的途径,让他们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取得资格,成为正式教师。三是政府和媒体应该大力宣传代课教师的贡献和事迹,给他们以积极的肯定和评价,让他们的离开有体面、有尊严。
代课教师大多分布在偏僻贫困的地方,工作艰辛、收入微薄。在教育困难、师资短缺的时候,他们拿起粉笔,被称为老师,但他们还要拿锄头,因为要补贴家用。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临聘人员,他们的身份游移不定,却很难得到一个“名分”。一道身份的鸿沟,制造了代课教师这个尴尬的群体。
我们说,要妥善解决民生问题,而代课教师,就是我们眼前的一道民生考题,是考验教育部门的一道考题,如何妥善解决关乎民心。
从相关报道来看,不少代课教师是悲情谢幕:甘肃渭源县代课教师王安治从1974年就开始代课,最后只拿到600元补偿金就被清退;另一代课教师赵永福被清退后在建筑工地搬水泥……他们不但生活困难,而且缺少谋生技能和谋生路径。
即使非要让他们离开,也要给予尊严。教育部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提出对于代课老师的退出要“有情操作”。这“情”是什么?不是施舍,而是补偿。教育部门给予代课老师群体的各种补偿和帮助,是对代课老师所付出牺牲的回报。大多数代课教师沉默不语,或者不愿去索要什么,这并不意味着用漠视的办法就能将问题搁置。因为,对代课教师的愧疚无法抹掉,只有对他们做得更多。
责任编辑:caos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