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的交集确实是存在的。那天,妻子突然打电话问我:“你知道吗?遇难的人里,有一位是我们的校友。”她说的是赵化宇,赵化宇在西南政法大学读书时,和我的大学本科时代正好有两年的交集。虽然相逢不相识,却无疑曾经在歌乐山中的校园里共用着那些教室、那座图书馆、那座饭堂,也许还曾经在同一片足球场上驰骋过青春的韶光。
我在母校的网站上,看到了学校师生为他举行的祈祷活动,也看到了更多有关这位师兄的情况。去年年底,他致同事的新年祝福让我为之动容:“我们可能会重新分配,各带行李,独自到乡村街区,深山牧场;我们可能面对骇人听闻的暴力抗议、流弹横飞的武装冲突;我们也可能会在滚滚浓烟、冲天火光中匆忙撤离。但是我们未雨绸缪、满怀信心……”
这是一个维和警察对自身处境的描述,也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写给人类的家书。
世界并不太平,不惟一个海地。
“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赵化宇和他的同事们就是真正的猛士。我想,在政局动荡、兵连祸结的异国他乡,他们一定想到过死亡,想到过死亡的意义。我又想,一定有什么比个人安危更惊心动魄的事情,支撑着他们的工作选择,支撑着他们的生命价值。也许,正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理解、更期盼人类的和平。
世界需要和平,亦不惟一个海地。
于是才有了那些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前赴后继的人,包括我那曾经的校友。他们也是普通的血肉之躯,也会和你我一样在吉凶泰否之间进行抉择吧?
面对陌生的城市和丛林,面对贫穷和无法预料的疾病,你是逃避还是坚强地伸出自己的手?面对流弹和冲天的炮火,面对暴徒和混乱不堪的局面,你是逃避还是坚强地伸出自己的手?面对流离失所的人们,面对一双双孤苦无助的眼神,你是逃避还是坚强地伸出自己的手?
我不是一个维和警察,我不知道我那些参加维和行动的同胞们还会面临怎样的苦难、煎熬和不被理解。但是作为他们的同胞,我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选择——他们伸出了自己的友谊之手、和平之手。
在我的优秀的同胞身上,我也清楚地看到了我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道义和责任的理解。8位遇难者的背后,是10年来中国向世界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而这股维和力量的背后,是中国人对世界和平作出的祈愿和努力。
当你需要,我们会如约而至;当你危难,我们会飞速赶来。是的,我们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习惯不同,但是我们会做我们认为必须做、值得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有“世界和谐”的理想,还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