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领导干部要让群众“看得见”

转载 2009-12-08 《江西日报》
[导读]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长期扎根基层、倾心为民服务的乡党委书记师延林的感人事迹。师延林在贫困山区恰尔隆乡14年,走遍了乡里的角角落落,坐遍了每一户人家的土炕;到偏远山区库斯拉甫乡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整整两个月时间,上门拜访全乡900户人家,他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看得见的书记”。 什么叫密切联系群众?师延林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还有比登群众的门,亲眼看看他们锅里煮的是什么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长期扎根基层、倾心为民服务的乡党委书记师延林的感人事迹。师延林在贫困山区恰尔隆乡14年,走遍了乡里的角角落落,坐遍了每一户人家的土炕;到偏远山区库斯拉甫乡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整整两个月时间,上门拜访全乡900户人家,他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看得见的书记”。

  什么叫密切联系群众?师延林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还有比登群众的门,亲眼看看他们锅里煮的是什么、身上穿的是什么、床上盖的是什么,更能了解民生的吗?还有比走村入户、与群众促膝谈心更利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吗?师延林眼里有群众、心中有群众,与群众接触多了、联系多了、了解多了,群众就亲近他、信任他,敢于对他讲真话,乐于向他道实情,他才有准确的信息来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与师延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那些群众“看不见”或“难得一见”的干部: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被群众称为“走读”干部,工作在基层、家安在城里,脑子里想的也是赶紧上调、进城,哪有时间和心思去串群众的门;有的“官”虽不大,“官架子”却不小,他的办公室群众轻易进不去,他出门群众也只能远远地看到个“车屁股”;有的整天忙于迎来送往、密切与上级领导的联系,离群众却越来越远;有的莫说主动联系群众,就是群众有事找上门,为避免麻烦,也是能不见则不见、躲得一时是一时。这样的基层干部,群众连你的面都见不着,又怎能指望他听取民声、了解民意、替民解忧、为民办事?

  密切联系群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作风漂浮、脱离群众;更不能叶公好龙,躲群众、怕群众。每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都应学习师延林,坚守一线、扎根基层,与群众贴得近些、再近些,让他们看得见、找得着、靠得住,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为党的各项事业凝心聚力、夯实根基。

责任编辑:caosongbing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