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校长实名推荐别成“考中考”

转载 2009-11-24 《辽宁日报》
[导读] 上周四,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三(1)班的匡超,作为被实名推荐的第一名学生在媒体前亮相。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名公认的“最无争议”的推荐生,一时却成了各种争议的焦点。有的说,只用1天时间就定终身,草率;有的说,名额给了这样的优秀生,浪费;有的说,推荐出来的还是个成绩好的,没劲……“实名推荐第一人”匡超的现实处境,也折射着公众对实名推荐制度本身的争议。据报载,截至目前,39所具有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中,已有
    上周四,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三(1)班的匡超,作为被实名推荐的第一名学生在媒体前亮相。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名公认的“最无争议”的推荐生,一时却成了各种争议的焦点。有的说,只用1天时间就定终身,草率;有的说,名额给了这样的优秀生,浪费;有的说,推荐出来的还是个成绩好的,没劲……

  “实名推荐第一人”匡超的现实处境,也折射着公众对实名推荐制度本身的争议。

  据报载,截至目前,39所具有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中,已有22所确定了自己的推荐标准,其中14所明确把“成绩”放在首位。只有北京四中和浙江镇海中学的两位校长明确表示,要推荐“在某一方面有特别超常的才华,而在其他方面暂时略有不足”的偏才、怪才。

  然而,校长实名推荐不应被理解为“学校实名推荐”,更不应在实际操作中被弄成模拟考试成绩大比拼。

  其实,“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北京大学在实施方案中,早就开门见山地说明了用意所在。由此可见,为偏才、怪才创造更多的机会,才是北大实名推荐制的初衷。

  笔者担心,如果还是奉行“成绩为王”的推荐标准,实名推荐将在实行过程中严重偏离初衷,变成“考中考”,成为考生、尤其是尖子生的额外负担。

  说到这儿,要对那两位已经明确表示要推荐偏才、怪才的校长表示敬意。殊不知,在这句表态的背后,两位校长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冒着多大的风险、直面多少议论。

  在高考制度整体上没有发生质变的大背景下,北大试行的这项小制度,难免会遇到强大的现实阻力。在那些以好成绩为推荐先决条件的校长中,“省心、省力”的避嫌者,不能一个都没有吧。

  应该说,校长实名推荐是件好事。希望具备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及老师们,要把好事办好,力争不走样儿,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时也应换位思考,为了让办了好事的人没有压力、心情更好,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各界,也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推荐环境,切不可求全责备。
责任编辑:caosongbing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