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靠山吃山”与“无中生有”

转载 2009-08-17 彭海宝 《江西日报》
[导读]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壮大经济、富裕百姓之路。 在发展经济学中,资源要素向来是分析和判断一个地区发展路径的首要因素。对于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来说,坚持“靠山吃山”,是一种短期内成本相对较低、见效相对较快的发展路子。但是,用科学发展观审视“靠山吃山”的发展战略,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壮大经济、富裕百姓之路。

  在发展经济学中,资源要素向来是分析和判断一个地区发展路径的首要因素。对于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来说,坚持“靠山吃山”,是一种短期内成本相对较低、见效相对较快的发展路子。但是,用科学发展观审视“靠山吃山”的发展战略,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一些地方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只习惯于在本地资源上做文章,视野所及比较有限。如此长期下去,不仅发展之路越走越窄,而且有限资源也会被无限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媒体曾报道,陕西榆林市大量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地下隔水层破坏,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破坏了矿区及周边地下水均衡系统,数十条地表径流断流。云南西双版纳大量毁林发展橡胶业,致使溪水断流、井底干涸、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这些事例当引起我们警醒。

  当前,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跳出单纯“靠山吃山”的思维,提倡“无中生有”的理念,以新的思路谋划新的发展路径。所谓“无中生有”,就是不受本地资源禀赋的限制,不过度依赖本地的客观条件,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一切具有前景的产业。

  浙江是一个资源匮乏、面积狭小的省份,没有“靠山吃山”的资源优势,但善于变通的浙江人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无中生有”创造了令人赞叹的经济发展奇迹。比如,永康地处浙江中部,并无资源优势,交通也不便利,按常理看是一个发展县域经济的“死角”。但永康在不产一铁一铜的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生产经营五金产品的大企业,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与此相似的是,余姚不产塑料,却是有名的“塑料王国”;桐乡不出羊皮,却有全国有名的皮革市场。还有如闻名全国的羊毛衫市场、电器市场、打火机市场、纽扣市场等,都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经济,既要合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又不能单纯“靠山吃山”,要善于“无中生有”,不拘泥于客观条件限制,以全国各地的资源为资源,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灵活的经营策略,“挖空心思”捕捉商机,“绞尽脑汁”寻找市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我省各地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或竹木苍翠,或湖水荡漾,或矿产富饶。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好现有自然资源,并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此外,尤其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无中生有”、“无米成炊”的经验,努力闯出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

责任编辑:caosongbing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