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看”应该让我们看到什么
转载 2009-07-03
刘庆传
新华日报》
[导读] 人怕出名猪怕壮,对这句话,周森峰恐怕深有感触。确实,要不是出了名,自己可能什么麻烦也没有,可一旦被“扔”到聚光灯下,麻烦就不断:先是被怀疑自己29岁当上市长是因为“有背景”,接着又接连被爆出“下乡视察要秘书打伞”、“硕士论文涉嫌抄袭”、“开会时抽高价烟”等负面新闻。网络时代,人人手上都有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在普通光线下,脸上即便有雀斑也不易为人注意,但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再小
人怕出名猪怕壮,对这句话,周森峰恐怕深有感触。确实,要不是出了名,自己可能什么麻烦也没有,可一旦被“扔”到聚光灯下,麻烦就不断:先是被怀疑自己29岁当上市长是因为“有背景”,接着又接连被爆出“下乡视察要秘书打伞”、“硕士论文涉嫌抄袭”、“开会时抽高价烟”等负面新闻。
网络时代,人人手上都有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在普通光线下,脸上即便有雀斑也不易为人注意,但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再小再隐蔽的雀斑都会现形。
正是基于此,有人觉得,周森峰倒霉就倒在“聚光灯”上。有的干部认为,既然“聚光灯效应”是“不经看”的重要原因,那平日里只要远离记者,远离媒体,“低调做事”,“夹着尾巴做人”,不就一切麻烦都没有了吗?就连29岁市长也表示,今后“希望媒体少些关注”。然而,这样未必行得通。一方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真金就不怕火炼。一些干部之所以聚光灯一照就麻点斑斑,甚至“见光死”——一旦出名跟着纪检部门就能查出问题来,根本原因还在于干部在学风、作风、廉洁、道德等方面自己确实不过硬;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希望媒体少些关注,希望远离聚光灯,多少有点不切实际。
对此,不妨看看不久前多家媒体转载的一条消息:芬兰拉毕省政府官员斯托夫·科特坐上上班的公交,也许是由于报纸看得太入神,直到下车,才发现身旁站立着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此时,好事的乘客早已用手机将这一情景拍摄下来,并送到电视台新闻部。新闻播出后,尽管科特一再解释,但公众依然认为公众人物岂能连让座的涵养都没有?最终,这位拥有牛津大学社会管理硕士学位的科特先生只好黯然辞职。
这件事告诉人们,当今时代,有了网络、手机视频等高科技的监督手段,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领导干部越来越要习惯在“玻璃房中工作”;其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全和发展,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将日益完善和有效,领导干部的言行将更多地暴露在阳光之下。因此,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回避监督越来越不可能,做人处世为官的安全之道,根本还在于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无缝之蛋”,而不是幻想如何逃避“聚光灯”和群众的监督。这,才是对“不经看”应有的反思。
责任编辑:caos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