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是保增长不可承受之重
转载 2009-03-06
《大众日报》
[导读] 经济下行的局面下,萎靡不振的房地产业自然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提出要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房地产业近来一直新闻不断,关于政府该不该救楼市,各方人士争得不可开交。该产业在最后一刻没有进入“十大振兴产业”,未能搭上产业振兴计划的末班车,想必出乎许多人的意
经济下行的局面下,萎靡不振的房地产业自然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提出要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房地产业近来一直新闻不断,关于政府该不该救楼市,各方人士争得不可开交。该产业在最后一刻没有进入“十大振兴产业” ,未能搭上产业振兴计划的末班车,想必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其实,若要客观地审视一下房地产业的现状,就会发现它的出局并不出人意料。
就像某些网友评论的,房地产业早已不是什么振兴不振兴的问题,而是振兴过度的问题。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由于住房价格飞涨,除了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因此房价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国际金融危机则“推进”了这个调整。姜部长的表态虽然来得有些晚,但道出的却是广大社会公众的心声。
毋庸讳言,“高房价”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而当房价高到“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时,仍然妄图让火爆的住房消费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则成了房地产业的不可承受之重。
应该说,自从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房价涨幅趋缓、成交量低迷以来,各地提振楼市的做法就一直没停——房贷打折、降低首付、调低契税,甚至连户口都被拿出来和房子作捆绑销售,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期待的火爆场景并未出现,房市依旧不瘟不火。究其根源,就在于当前的房价仍然远远超出了一般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极少数的高收入家庭住房消费需求已经得到释放,这部分人早已是几套房在手,未来房价走势不明朗,进一步投资的需求也不那么迫切。对于大多数一般收入水平的居民而言,依然高昂的房价让他们只能望房兴叹。
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房地产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数据是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能够带动几十个行业、几十个产业的发展,一倍的房地产投资能够带来几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等等。问题是,所有的这些投资只有最终转化为居民的购买力、转化为最终消费才算是完成了经济的循环,才能带来经济切切实实的增长。土地不断地卖,楼不断地盖,而消费端无人问津,带来的只能是泡沫。为维持高房价,不顾居民真实的购买力水平而一味刺激楼市,最终只能刺激投机需求,创造的只能是更大的泡沫。
因此,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强调住房的保障性功能,提出要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廉租房建设的投资力度,无疑是明智而务实的举措。其实,只要让房价回落到合理范围,让住房不再是“极少数高收入家庭”才能承担的负担,那么不用各项刺激政策,房市自然会火爆。一旦住房消费从居民的支出占比中降下来,其他消费自然会增长上去。把国民经济从房地产的战车上解救出来,经济增长才能真正进入消费带动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caos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