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的前提是透明
转载 2009-02-12
《解放日报》
[导读] 元宵节后,各地不约而同出现了返城务工的高峰。似乎踏着这个节点,铁道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火车站实时公示车票剩余数量,取代过去只显示票额“有/无”的方式,以便旅客了解售票情况,方便出行。有些事情看似只是微调,却能给很多人带来切实的便利。这几天,一些大中城市火车站的售票显示屏已经调好,除了无座票显示“有”或“无”以外,其他席别的车票均显示具体的剩余票额。不少旅客表示,如果车票紧张,车票信息随时变化,
元宵节后,各地不约而同出现了返城务工的高峰。似乎踏着这个节点,铁道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火车站实时公示车票剩余数量,取代过去只显示票额“有/无”的方式,以便旅客了解售票情况,方便出行。
有些事情看似只是微调,却能给很多人带来切实的便利。这几天,一些大中城市火车站的售票显示屏已经调好,除了无座票显示“有”或“无”以外,其他席别的车票均显示具体的剩余票额。不少旅客表示,如果车票紧张,车票信息随时变化,就能够少排冤枉队,方便了许多。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节前春运的一个插曲。当时,一段视频被很多网站纷纷转载,显示一名火车站女售票员在售票室拉起窗帘,大量出票和存放。铁道部调查后表示,该窗口集中出票,是为了给专设窗口出售,并无违规。但车站这种售票程序安排,确实给旅客带来误解,为此铁道部诚恳致歉。
两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透明与否。那个售票员集中出票的视频,让很多回乡心切却买不到票的人窝了一肚子火。而公示车票余额的消息,则让以前常常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好不容易排到窗口,却被告知票早卖完的旅客,备感贴心。
应该看到,便民的前提与基础就是透明。此前春运火车票的“一票难求”,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模糊概念。而在火车站实时公示车票剩余数量后,“一票难求”的概念从模糊变得明确。
在目前铁路运力紧张,而实名制又未能实行的情况下,最好的便民方式就是公开透明。在售票点,开窗时有多少票,售票过程中逐步卖出多少票,售票详细过程在屏幕中公开显示。此举不仅能把售票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同时也增加了火车票出售过程造假的难度。这既有利于监督,也是为民服务的一种必要。
当然,公示车票余额还只是透明进程的一小步。能否进一步公开、公示售票过程与车票售出方式等深层次信息,扩大民众对铁路运营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引进与发挥公众的监督效用?显然,今后需要逐步推动更大的变革。
改善民众对公共服务的印象,以细节改换来赢取人心,是推动信息公开的意义所在。这种改变不能只是在舆论压力下的被动行为,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民生需要和主动改进,将公平、公正、公开精神和透明机制落到实处,让透明公正成为服务常态和制度安排。
只有这样,公众获取公共服务时,信息环境的人性化程度才会大幅提升。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垄断”印象和“衙门”体验,才可能因为信息公开透明而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有效增强社会能见度,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度,把很多不必要的误解与矛盾消解于无形。
责任编辑:caos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