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被称为“最牛官府”消息的曝光,这阵子风靡报网———说是湖南浏阳市的一个机关,大放“开门炮”,10米吊车悬挂,50万鞭炮齐燃,一时烟雾弥漫,闹得周边“能见度很低”……
这还了得?这样的奢靡官风,当然引来万炮齐轰,于是时评蜂起,斥“官府奢侈的罪与罚”,舆论哗然,莫不言“风气之败坏”。
但是究竟怎么回事呢?浏阳纪委一查,整个浏阳市,没有一个“机关”干过这事。于是又说搞错了,不是浏阳,是远隔数千里的山东。而据山东人士一看,说这照片里的“机关”,并非什么“衙门”,那不明明是一家机修厂么……
从“最牛官府”的失真,想到了另一起“最牛官腔”的失实———汶川地震,惨在北川,而正当抗震高峰时刻,媒体之上,浓墨曝光北川县政法委书记张周凯,说他被压废墟,居然高呼“救我,我是张书记!”于是也是时评蜂起,也是举网斥之……
然而据现场援救的消防队的全部录像,证明张书记从未喊过这一句“官腔”,一同压在废墟下的所有人员,也证实张周凯时伏在小洞最里端,离唯一看得见外界的小口很远,他根本不可能朝着消防队呼喝……这样的“真相”,张周凯和北川方面反复澄清,可是又有谁理他呢?于是“最牛官腔”,作为一条“好新闻”,就这样“载入了史册”。
这样的“新闻”,是怎样问世,而又怎样被高举高打的呢?就说那张“最牛官府大放开门炮 50万响鞭炮尽显奢侈”的照片,本来是网上一个帖子,于是也不核实,就断定它是“浏阳机关”所为,急切切拿来“洒向人间”。其实始作俑者,还仅说鞭炮只是燃于“机关门口”,到了几经传载的媒体,就变成了“铁定”是“机关”所放,似乎这样才刺激,这样“定”了“位”,才能来做“官府”文章。至于“最牛官腔”的“新闻来源”,就只有“曝光”者自己知道了。
如果说“最牛官府”,属于张冠李戴,那么“最牛官腔”,就几近无中生有了。这种新闻的失实,看来并不是什么“采访不深入”或者任何一种粗枝大叶所致,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一味地“追求刺激”。你看燃放“50万开门炮”,如果发生在一个“机修厂”身上,岂非没有“新闻刺激性”?所以一定要安在“官府”头上,一定要一口咬定是“机关单位”所放。再说地震中的政法委书记,如果不高呼“我是张书记”,而只是默然无言,那么还有什么味道,哪里还能激起千夫所指,万炮齐轰?于是一张随手发来照片,可以如获至宝,更何论核实;于是一句十分可疑的呼喊,可以安在人家头上,任你怎样澄清,也不让辩白。直到真相大白,还有这样的时评,坚持“真伪并不重要”。事实不重要,那么什么更重要呢?无非是“刺激性”最重要了。
舆论
监督,本是一件好事,“官场”确有诸多问题,“曝光”确是一种民主方式。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爱惜舆论的羽毛,不要让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败坏了监督的名声,不要让建筑在沙滩上的时评损害了舆论的形象。还是要把事实弄清楚,仅靠一个“刺激性”,终究是要落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