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越“理解”越要心不安
转载 2009-01-23
《解放日报》
[导读] 在市人代会期间,松江区曾发生了连续18小时的大面积停水事故。这起事故虽然对30多万城区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但大多数群众对区政府在第一时间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表示赞许,对区领导真诚的公开道歉表示欢迎,有个小区的居民甚至用掌声感谢前来看望他们的区领导,并且对这起事故表示“理解”。就区政府而言,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在群众的“理解”面前心安理得,没有自我安慰,反而更加感到“不安”,并“真切地感觉到,我们平时
在市人代会期间,松江区曾发生了连续18小时的大面积停水事故。这起事故虽然对30多万城区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但大多数群众对区政府在第一时间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表示赞许,对区领导真诚的公开道歉表示欢迎,有个小区的居民甚至用掌声感谢前来看望他们的区领导,并且对这起事故表示“理解”。就区政府而言,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在群众的“理解”面前心安理得,没有自我安慰,反而更加感到“不安”,并“真切地感觉到,我们平时对居民做得太不够了,政府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做到位。”松江区领导在断水事故发生后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群众的“理解”,摆正了自己与民众的关系,是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应有的态度,值得肯定,更值得发扬。
应当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历来是通情达理的,对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过失,甚至对给自己生活带来困难的事故的发生,往往表现得相当理性和克制,在许多情况下就像这次松江区的居民对断水事故那样表示“理解”。这种“理解”既表现了普通百姓的质朴和善良,宽容和大度,也表现了广大民众识大体,顾大局,对政府作为自己利益代表的高度信任,与政府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度自觉。对人民群众的这种“理解”,各级政府部门和一切社会公权机关都应当倍加尊重和珍惜。
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会看到不应有的另一面,那就是有些行政部门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理解”,甚至在群众的“理解”面前安之若素,心安理得。有的把群众的“理解”作为自己工作过失的挡箭牌和自我安慰的宽心剂,群众越是“理解”,他就越是推卸责任,越是强调客观,越是粉饰太平。有的则满足于群众的“理解”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无所作为,结果只能是同样性质的过错一犯再犯。
群众的这种“理解”,是自己与政府利益高度一致的结果,是对政府的信任和谅解,也是支持政府工作的一种高风亮节,但这并不等于对行政部门工作过错的认同或对渎职失职行为的无原则迁就。恰恰相反,这种“理解”蕴含着人民群众对自己政府更高的希冀与期盼。因此,正确的态度是,群众越是表示“理解”,政府机关就越应当像松江区领导那样感到惴惴不安,就越应当寻找自己工作的不足和差距,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反躬自省;群众越是表示“理解”,行政管理部门就越应当自我加压,负重前进,追求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标准和精神境界,不能自我感觉良好,而要以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为标尺,把工作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对得起广大群众的善意“理解”。
责任编辑:caos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