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当扪心自问:有益国家不?
转载 2009-01-13
《南方日报》
[导读] 5名小小的村干部,是怎么把1100多万元吞进腰包的?检察机关又是如何顺藤摸瓜,把贪官揪出来的?本报今天有一个详细的“独家新闻”为读者释疑。其实严格地说,在腐败问题上,本质上早就没什么新鲜的了,官不论大小,只要手中有权,想贪,就可以贪,就能贪成;接下来的,此地还是彼地,此官还是彼官,仅此而已。广州市黄埔区沧联社区这几位小干部,跟黄松有他们那些大人物,有什么两样吗?我看没有。值得议一议的还是大小贪官
5名小小的村干部,是怎么把1100多万元吞进腰包的?检察机关又是如何顺藤摸瓜,把贪官揪出来的?本报今天有一个详细的“独家新闻”为读者释疑。其实严格地说,在腐败问题上,本质上早就没什么新鲜的了,官不论大小,只要手中有权,想贪,就可以贪,就能贪成;接下来的,此地还是彼地,此官还是彼官,仅此而已。广州市黄埔区沧联社区这几位小干部,跟黄松有他们那些大人物,有什么两样吗?我看没有。
值得议一议的还是大小贪官们的调门吧。贪官落马之后,把旧账翻出来,看一下他们先前的言论,是件有意思的事。当然,那么多贪官过眼之后,我们都有心理准备:那也必定是很讽刺的事。这几位村干部同样如此。2008年是社区进行党委换届的年份,这次选举在沧联社区争夺得相当厉害。争什么呢?争当勇于自我牺牲的萨陲太子吗?从“当村干部就是要先为村民致富”讲得颇为顺嘴来看,似乎是;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是“狮子大开口,没钱不办事”。我们中国的一些干部从何时开始变得这样全无廉耻可言,建议社科界立立项,做些课题,这种课题应该比排列新百家姓的次序、如果抛弃龙图腾则替换个什么之类要有意义得多。后面这种课题用我家乡的话说,叫做吃饱了撑的。
河南内江县衙最近搞一项“寻亲”活动,寻找当过内乡知县的后裔。活动由该县县长亲自策划,说是希望借此能与他们面对面。此举声势不小,陈年县令毕竟有232位之多;而招来的非议之声更不小。人们质疑的是现任县长寻找并会见那些与正事亦即政事八竿子打不着的后裔究竟要干什么。由此想起县衙留下来的那副对联,印象中写得很漂亮,果然很容易找到,道是:“得一官莫荣,失一官莫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老百姓饭,穿老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妄议古人肯定是不妥的,但我们不妨用今天的事实来个由此及彼,进行“大胆假设”:那个时候的两面话是不是就已经说得很动听了呢?如果是的话,现任县长试图会见“前任”后裔就更没有意义了,因为结果很可能像绝大多数族谱记载的一样:祖先如何风清气正,完美无瑕。这种私“谥”,完全当不得数。
难道只有落马的干部才讲两面话吗?应该不是,事情没这么巧的。由此可再推论,尽管时下不少干部报告越作越长,调子异常动听,本质上难逃见风使舵、鹦鹉学舌。韩愈“元和十四年(819年)赴潮州作”了篇《泷吏》,其中说道:“工农虽小人,事业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韩愈的一家之言,自然有待商榷,被贬瘴疠之地,难免一肚子气。但其“有益国家不”的疑惑,很值得大小官员扪心自问一下,我想,大官员可能要自问在先,“大臣法则小臣廉”、“京官贪则外臣无畏”嘛。
责任编辑:caos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