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学子返乡,朝阳走出人才之殇
看了记者这篇调查,我想到一句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一心只想改变个人生活条件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回乡就业,可能会被认为是“人往低处走”了。而对于立志干一番事业的青年、对于因缺乏人才而制约发展的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对于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大计而言,这种就业态势就是件好事,而且很可能是一次重大的机遇。
(一)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人往低处走”是一个明智选择,毕业大学生应该考虑的是:期待降低一点,赢得一个目标。
大学生刚毕业,风华正茂,与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相比,更应该追求干一番事业的机会。而在大城市,由于人才过分集聚,已经出现普遍的人才浪费现象,收入高的单位安排本科生坐前台,技术含量不高的单位也把用人门槛儿提高到研究生,此类现象并不鲜见。目前在这样的地方,多数大学生连找到岗位都很难,遑论学有所用的施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不必在此恋战,“漂”和 “将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而应考虑把目光投向辽西北这样的落后地区、农村地区,那里有广阔的事业空间、有对人才的渴求,有家乡父老对发展的渴望,也有将会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到那里施展自己的抱负,树立一个踏实的目标,打下事业的基础,开创一个好的人生起点,未尝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
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应该考虑的是:这些人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像辽西北这样的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以往对人才的确缺乏吸引力。生活方面,环境差、待遇低;工作方面,平台小、机会少。人家辛辛苦苦只为“跳农门”,当然不愿意回来,这事也是勉强不来的。现在形势变了,人才不再是你争都争不回来的了,而是主动“凤还巢”。这种情况下,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经济形势严峻,岗位少,这么多毕业生岂不是沉重的就业包袱?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更清楚地分析形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由解放生产力向发展生产力转变、由支农惠农向强农惠农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以朝阳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这些年发展速度飞快,朝阳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实现经济总量倍增。如今在“突破辽西北”战略支持下,辽西北地区更能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的局面必然会要求充分的人才支撑,有人才就主动,缺人才就被动。
也许当地会有这样的声音:我们本地的人还安排不下呢,回来这么多人怎么安排?其实这个倾向本身就是多年来影响人才回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当承认,比之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学历更高的返乡大学生在整体素质上更高一筹。如果我们完全从发展事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不能这般“屋下架屋”地短视,而是应当拿出海纳百川的云水胸襟,为地区发展吸纳滚滚而来的不尽人才,那将是这个地区最为宝贵的财富。
(三)
人才的反向流动,对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个难得契机。
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多种原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农产品剪刀差曾存在多年,将大量农村财富转移到城市。目前还有金融方面的“剪刀差”,比如农村吸储城市放贷,就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失血,被称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制约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发展的最致命的 “剪刀差”——其实是人才的“抽水机现象”。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政府投入大量人才物力资源办教育,家庭宁可放弃致富项目也要集中全部经济力量供学生,而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后,十之八九有去无回。这些地方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行下春风,却没有盼来秋雨,于是在“为他人做嫁衣”的过程中失去了人才、失去了竞争力,发展更加不平衡。
要改变这种苦涩的局面,就要改变这台 “人才抽水机”的流向,变失血为输血,让发达地区在人才上反哺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才能实现均衡发展、统筹发展。而目前发达地区、发达城市正面临就业难题,对人才、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这样的后备人才的吸纳能力明显下降。危机往往是调整结构的契机,趁大城市人才抽水机引擎熄火的时机,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正该积极打造事业发展的平台、提供吸引人才的待遇,开动自己的人才抽水机,为本地区发展积累整体素质更高的人才储备,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在人才上抄一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