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坚持“三问”须真功

转载 2008-12-31 《甘肃日报》
[导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坚持“三问”于民,体现着党的宗旨要求,体现着党执政的效率和方法,体现着党的一贯作风,是改革开放重要的经验总结,也是继往开来的庄严承诺。“三问”听来平平常常,但要“问”出成效,须得下一番真功夫。不耻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坚持“三问”于民,体现着党的宗旨要求,体现着党执政的效率和方法,体现着党的一贯作风,是改革开放重要的经验总结,也是继往开来的庄严承诺。“三问”听来平平常常,但要“问”出成效,须得下一番真功夫。

  不耻下问,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有心系群众的真诚,有求知若渴的谦恭,放下架子,放平心态,和群众融情通心,水乳交融,才问有应答。这个问,不但是应时之问,更是应心之问,要拿群众当亲人,不但郑重其事地问,更要无拘无束地问,对敏感问题有会问的艺术,对焦点问题有敢问的胆量,有“你来我往”的融洽,无“我问你答”的尴尬。心之所致,金石为开。群众的意见、建议、呼声,就会源源不断的掏心窝子倒出来。“问”在平常中,才能摸到真情,把准民生的脉搏,做出有科学性和号召力的决策,做出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实事好事。

  问,要态度好,也要方法对。对苗头性问题,要敢钻“矛盾窝”,敢进是非地,要深问,问出问题的症结;对倾向性问题,要广采博取,广纳群言,要多问,问出解决的突破口。这里,切忌先入为主,带着框框求验证,切忌浅尝辄止,问得一点就满足。“问”如果只是一种形式,就难以问出所以然来。老百姓说的话,或心有所系,有感而发,或偶有所得,一吐为快;一线的“情况报告”可能是只言片语,呼声的“第一信号”可能杂乱无章,这就要求提问的人,要有归拢功夫,理出头绪来;要有勘探功夫,寻出宝藏来,把“问”的过程,变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找规律,提高认识的过程。惟其如此,我们的政策、决议,才对头对路,使群众满意。

  善于问,还要善于回应,“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三问”于民,是为了更好地回应于民,服务于民,从群众来,还要到群众中去。“来去”不能短路。倘若问得兴师动众,回应鸦雀无声,问得头头是道,回应敷衍了事,不尊重群众,也就失去了问的意义。为政贵以诚,信为人之本,回应要及时,尤其是群众所想所盼的最直接、最现实问题,要让群众吃到“定心丸”,不能失望。回应要实在,困难不必隐瞒,问题不要回避,群众通情达理,摊出底盘,群众会帮你渡难关。回应是问的延伸,是再问的继续,是和群众自由来去的维系,忽视这一点,“问”就难以及义,也难以为继。

  “问”字内涵多,“问”中功夫深。只有在实践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民群众主体观、科学发展观,常“问”不懈,常“问”常新,脉搏和人民一起跳动,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责任编辑:liqiuli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