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执政为民的“三问”
转载 2008-12-25
《解放日报》
[导读] 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12月13日介绍,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社会各界通过网络、传真、信件就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意见48643条,反映甚为热烈。有关部门对此作了分类研究,形成有关方案,近日作出了回应。政策方案、改革措施的出台前,广泛征求民间意见,表现了我们民主进程的新进展。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党中央冷静观察、运筹帷幄的大思路。会议还提到了干部的精神
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12月13日介绍,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社会各界通过网络、传真、信件就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意见48643条,反映甚为热烈。有关部门对此作了分类研究,形成有关方案,近日作出了回应。
政策方案、改革措施的出台前,广泛征求民间意见,表现了我们民主进程的新进展。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党中央冷静观察、运筹帷幄的大思路。会议还提到了干部的精神状态应该做到“三问”的要求,即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提出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
问政于民,清晰地表明了党与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中流砥柱,而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来执政的,如何执政,人民群众有自己的发言权。倘若说在党的领导下,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直接履行政权运作的话,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委托人”。政权是“公权”,运作就应该公开、透明。“公开是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规矩,我国各级政府都出台了透明政府的规定。如今,国际出现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涉及范围很广的金融危机,为应对这一危机,各级、各部门已经行动起来,筹划各种方案、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问需于民,表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关注民众的最终消费。经济运行被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的运作和联系过程。生产是起点,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生产的增长,就没有以后几个环节的运行。然而,生产的信号来自它的归宿点———消费。有什么需求,就有什么生产。经济危机期间,消费倾向下降,人们会“捂紧口袋”,消费的拉动更为重要。我国政府4万亿元拉动经济的方案中,有分量很重的拉动最终消费的措施,如实施的“家电下乡”,就是启动消费的有效措施。“问需于民”的“需”,还有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角,探问企业发展中的需求,是挑战危机的重要途径。近来上海的各级领导纷纷组织各种调研组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困难、了解企业的需求,这对各级政府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十分有价值的。
问计于民,表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民间有着众多“诸葛亮”。群众在实践的第一线,他们积累的经验值得重视。“春江水暖鸭先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首先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并有最直接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已经磨练了市场“弄潮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开始具有独立处置各种“变量”的能力。国际原材料价格、汇率等的变化引起的企业利润下降,外需减少以后订单减少和撤单的增多,企业针对各种难题一一加以破解,由此形成企业和各地的“计策”。这些“锦囊妙计”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这些“计策”又会启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形成政府应该推出的“扶助”政策方案。
崇尚执政为民的“三问”,以更为亲民、务实的作风和精神状态,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人民群众的期待。
(作者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
责任编辑:caos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