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专版召开“政府与市民”“党报热线”读者座谈会
转载 2008-12-23
《北京日报》
[导读] 编者按:12月12日,本报编辑部召开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对“政府与市民”专版、“党报热线排忧解难”专栏的意见、建议,目的是当好桥梁,明年把专版和热线办得更好。读者愿意向党报反映问题,诉说烦恼,是对党报的信任,我们要不负众望,百倍珍惜。对于读者所反映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倾听、细心处理。党和政府、党报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读者所反映的问题几乎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样也是我们专
编者按:12月12日,本报编辑部召开读者座谈会 ,听取读者对“政府与市民”专版、“党报热线 排忧解难”专栏的意见、建议,目的是当好桥梁,明年把专版和热线办得更好。
读者愿意向党报反映问题,诉说烦恼,是对党报的信任,我们要不负众望,百倍珍惜。对于读者所反映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倾听、细心处理。党和政府、党报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读者所反映的问题几乎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样也是我们专版、专栏所密切关注、积极报道的,更是党和各级政府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好一个问题就可以惠及几十户、几百名群众、甚至更多的人,只要坚持下去,就会积少成多,从而使更多的群众心里满意,安居乐业。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之所以能够促成一些问题的迅速解决,不负读者的期望,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大本事,而是因为我们较好地发挥了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努力。
广大读者的呼声和信任是我们办报的动力和源泉,他们的来信来访是我们取之不尽的信息源。为他们排忧解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的困难得到了解决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我们要进一步密切与广大读者的联系,搞好互动交流,贴近民生民情,反映民心民意,惟如此,我们的专版、专栏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
噪音扰民得到解决,田慧丽——
“反映群众呼声的平台”
我住西城区三里河一区5号院。今年11月27日,我把三里河东路美廉美超市夜间运货、噪声扰民的问题反映给“党报热线”,第二天清晨6点多,北京日报的记者就赶赴现场,走访超市和部分居民,认真调查。报道见报当天下午,月坛街道办事处、西城区环保局监察队召集相关部门、企业和居民进行了座谈,研究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经过调查,西城区环保局监察队向美廉美超市开具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采取减震降噪措施。如今,美廉美超市已经将运货时间调整到早晨6点,卸货噪音扰民问题得到解决。
通过这件事,我感到“党报热线”专栏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站在公平、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反映群众的呼声,通过这个平台,我看到了党的新闻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扰民批发货场撤离社区,李进平——
“居民的一块心病祛除了”
我家住在西城区如意里16号楼,去年7月5日,北京日报以《我现在都不想回家了!》为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10年间困扰我们的烦恼事儿——在我们楼的东侧和北侧,两家废品收购站、一家啤酒批发货场整日扰民、环境卫生脏乱、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文章见报以后引起了新街口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8月25日,北京日报再次以《扰民批发货场撤离社区》为题,报道了扰民的废品收购站和批发货场被综合治理,社区环境恢复了整洁,居民心头的一块心病被祛除了。
这个棘手问题的圆满解决,让我深深体会到,这是广大群众通过党报的舆论监督栏目,有效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生动体现。这两次报道表明,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闻媒体能够对涉及人民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加强舆论监督,这是社会民主进步文明的表现。
电视信号恢复正常,杨洪烈——
“热线是我们的贴心人”
我是北京祥龙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家住海淀区半壁店。这个地区没有电影院、戏院,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就指着看电视了,可我们家里的有线电视信号这四、五年总是时断时续的,很不稳定,根本无法正常收看。无奈之下,在今年10月的一天,我拨通了“党报热线”电话,报社记者及时调查了解情况,写文章反映了我们的苦恼。
文章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如今,我们小区的有线电视再没有了中断的现象。小区里的老兄弟、老姐妹又能够通过电视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能够看到画面清晰的京剧、地方戏和电视剧节目,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党报热线”把群众的难事放在心上,为我们分忧、解难,真是我们老年人的贴心朋友。
告别高价低质水,王敬伟——
“解决了居民吃水难问题”
我是华北光学仪器厂退休职工,现住在丰台区南苑和义西里小区,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从两广路拆迁过来的,小区居民常年饮用自备井水。这种水含有大量的水碱,且有一股让人难以忍受的腥臭味。不仅如此,一旦遇到地区检修电网,水泵停用,居民就没有水可用了。为改善生活质量,居民只好买50元一吨的高价水,实在难以长期承受。居民不理解,为什么自来水管网就在家门口而用不上。我们把问题反映到北京日报,北京日报迅速派记者到小区调查采访,写出了《丰台区和义西里小区水质差 60余栋楼居民靠买高价水度日》,文中摆实际情况,道群众疾苦,出可行建议,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领导要求相关部门立即为群众解决问题。在几家单位的协调和努力下,我们小区的供水管网很快正式供水了,居民们终于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和义西里居民对北京日报帮他们解决了吃水的老大难问题交口称赞。我想,人民群众心中有一杆秤,人民群众心中有一块试金石,党报为群众办实事,群众会永远铭记的! 食品变质投诉无果,李少华——
“党报办信 清出问题柜台”
我是本市一位退休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重视。没想到今年3月30日,我在一家超市购买的油豆泡就出了问题。做菜时我发现,这些油豆泡散发出很难闻的气味。于是我回到超市反映问题,超市服务台承认了问题。但我认为不是双倍价钱赔偿的问题,应让超市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再伤害消费者。于是我向超市的负责人反映油豆泡变质问题,但他们的态度很不好,对商品看都不看就说没问题。还说爱到哪儿告就到哪儿告去。对此,我非常生气,找到朝阳区卫生局反映问题,也无结果。
投诉无门的情况下,我给北京日报写信,反映了问题,北京日报认真接待了我的举报并记录下详细情况,随后将反映问题的信件转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并通过电话反复沟通,很快把油豆泡变质问题解决了。该超市不仅退回我的货款,还同时将卖油豆泡的柜台清出了超市,并承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我十分感谢北京日报重视一个普通读者的来信,帮助我协调相关部门,最终解决了我反映的问题,体现了党报一贯的为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希望北京日报能够坚持这个宗旨。
小区堆垃圾记者采访有回应,汤燕媛——
“收集民情 服务决策”
我是北京八一中学退休教师,现在是海淀区人大代表,住在海淀区育新小区。育新小区是全国最大的高教住宅区。在小区西边有一块堆满生活垃圾的空地,违法建筑不少。周围居民希望市、区有关部门尽早整治,为居民建一处公共休闲公园。
2007年最后一天,我给“政府与市民”专版打电话反映这一问题,记者很快来到现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采访,分析了空地变荒地,无人清理的原因,提出了整治建议。文章见报后,育新小区内的老年退休教师们十分高兴,纷纷表示看到了问题解决的希望。这块空地的问题,也引起市体育局、西三旗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已开始研究用地规划使用性质的问题,力争早日建设一处文化休闲广场。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深体会到,收集民情、汇聚民意对各级政府处理问题和决策的重要性,北京日报“政府与市民”专版也发挥了收集民情、汇聚民意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它通过记者的现场调查,用事实说话,在读者与政府之间起到了信息沟通和纽带的作用,帮助解决了一些多年困扰群众的问题,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写字楼窗内广告乱贴须治理,张桂存——
“读者提线索 记者反应快”
我住在朝阳区姚家园甲80号,是北京日报的老读者、老通讯员了,北京日报的“政府与市民”专版、“党报热线”专栏总是关注市民生活,反映市民的呼声,给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我举几个例子:去年有群众反映,在亦庄经济开发区974路总站附近,有一条1至1.5米宽、近2公里长的垃圾墙,长期堆放着大量的建筑垃圾,无人清理。笔者和北京日报记者到现场实地采访,看到大风一吹,垃圾墙到处飘散垃圾,与周围环境很不协调。记者及时报道、并配发了照片和编者按,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立即作出批示,要求限期搞好环境治理。一个月后,这处垃圾被清走,马路重新平整,并增设了保安人员。
还有一次,我用图片反映大北窑地区几十栋高档写字楼的窗户内被各种广告贴满,从外面看上去比较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政府与市民”专版刊登图片反映了这一现象后,引起了朝阳区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的重视,他们进入写字楼挨门挨户清理楼窗上的非法广告,一户也不放过。经过一个多月的整治后,这里写字楼窗内的广告都被清理干净,解决了视觉污染问题,营造了和谐环境。我的体会是,党报热线很重视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反应快、行动迅速,着力解决贴近群众的民生问题,影响很好,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
邮局领导登门道歉,梁铁胜——
“舆论监督促进作风转变”
我家住在丰台区洋桥西里,我给“党报热线”打电话反映,我邮寄的包裹理应2天后到达亲人手里,却走了50多天也没有收到。我到邮局查询,邮局总让我等半个月后再来查询。记者上门了解情况后,在今年11月7日刊登了批评文章,引起西罗园邮局的重视,邮局的领导主动上门给我赔礼道歉,表示将查找原因,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经过这件事,我体会到,北京日报不仅是人民的宣传员、信息员,同时也是政府的监督员,通过党报热线及时解决读者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这样的监督作用,我们群众太需要了。
非法“一日游”小广告被曝光,张志全——
“外地游客免去上当受骗”
我向“党报热线”反映的不是我个人的烦恼和困难,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关于北京非法“一日游”广告的问题。今年6月份,我发现北京市一些公交站牌上,有人以公交“一日游”为名,大肆张贴虚假旅游广告,欺骗外地游客。北京日报记者及时与我沟通,并实地采访了解情况,刊登文章揭露了非法“一日游”广告骗人的现象。文章很快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他们全面出击,从本市的郊区到市区,一共清理了六七十面非法广告牌。10月14日,公交集团与公安局再次联手行动,对全市的公交站牌进行了检查和清理,并公布了正规的公交“一日游”线路,使外地游客免受虚假广告的困扰。
北京日报的“党报热线”不仅为本市的读者“鼓”与“呼”,还能关注外地人的诉求和烦恼,我由衷感到欣慰,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因此受益。
四惠桥下垃圾连夜被运走,刘庆昌——
“沟通协调当好桥梁”
我家住在朝阳区力源里社区,我家楼南的四惠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可是四惠桥下长期堆积着成片的装修垃圾和生活垃圾,杂草丛生,环境脏乱差。我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始终没有引起重视。
于是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日报写信。没想到,北京日报的记者深入现场进行了调查,还进行了报道。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北京日报的报道见报当天晚上,我就看见有人来到四惠桥下,把那里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后来经我了解得知,是北京日报的记者在文章刊登后,主动与北京市、朝阳区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最后在朝阳区市政管委的努力下,使困扰这里居民多年、严重影响首都形象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 孙小杰 罗乔欣)
记者手记:舆论监督得到了支持 市领导批示50多次
记者在采写“政府与市民”和“党报热线”的稿件时,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读者出于对党报公信力的信任,把自己的烦恼和遇到的问题反映给报社,记者根据线索,通过采访调查,把实际存在的问题曝光,实行舆论监督,但决不是为曝光而曝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所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最终解决,而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行动,我们的文章只是起到了信息沟通,为各级政府提个醒儿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反映的那些困难和问题,也正是各级政府所关注或正在着力解决的,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舆论监督不能孤军深入,舆论监督离开了政府的支持,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今年5月,记者以《北京站前黑车运营又抬头》为题,反映了北京火车站前长期盘踞着七八十辆黑车,他们以隐蔽的手段、变换的招数,使许多外地乘客上当受骗,影响十分恶劣。文章见报后,立即引起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交通执法总队等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联合整治和相关单位突击整治相结合的做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站前黑车宰客、扰乱正常长途运输秩序的现象,使北京站区内的各类黑车基本绝迹,客运秩序根本好转。市交通执法总队感谢本报记者的舆论监督,认为记者曝光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所长期研究和要彻底根治的问题,新闻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配合了联合整治行动,效果明显。 (记者 孙小杰)
在专版、专栏稿件的采写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理解支持和协调配合,对于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如果说专版、专栏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想,这些成绩应该属于各级部门,我们只是起到了下情上达、上情下达以及沟通信息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的具体工作和反复协调,这些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在美廉美超市夜间运货噪声扰民的问题处理中,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在问题刊登当日就联系相关各方召开座谈会,进行沟通和协调。记者在联系西城区环保局后的第三个工作日,就得到了该区环保监察队一份详尽的问题处理回复;他们多次到现场进行复查,督促超市整改。
同样,在本报反映安贞西里一区私搭乱建愈演愈烈的问题的第二天,负责该管片的城管队就向居民下发了自行拆除的协议书,针对拒不拆除的住户,城管队在小区内张贴“强拆”通知书,有力地维护了社区管理秩序。 (记者 罗乔欣 )
两年参加专版、专栏报道的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到,作为党报,北京日报反映的问题能够迅速进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视野,并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下迅速得到解决,市领导以及各区县、各部委办局的重视,是办好专版、专栏的前提。
东南四环没有垃圾桶,公交站台垃圾遍地、环境脏乱。我采写的报道见报以后,原市长王岐山高度重视,立即做出批示,朝阳区市政管委闻风而动,连夜在公交站台安装了垃圾桶,从接听读者电话到问题得到解决,前后不到两天时间。
密云水库内湖边有人偷开饭馆,严重影响北京的水源安全。我经过暗访采写的报道见报当天,密云县委办公室就将报道以专报的形式报给县领导,在县长刘福志的亲自过问下,盘踞在密云水库边长达十年的无名餐馆被依法拆除。
五年来,专版、专栏和办信反映问题400多件,解决问题300多件,市领导批示50多次。每一次采写专版、专栏的稿件,我都深深地感到,我的身后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虽然很琐碎,但却很有意义,为群众办实事,拉近了党报与读者的关系,密切了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记者 曹斌)
责任编辑:liqi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