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转载 2008-12-18
《经济日报》
[导读]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这充分体现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体现了党中央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就安徽而言,从农民收入水平看,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556元,在全国处于第20位,比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584元,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很重;从拉动内需看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这充分体现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体现了党中央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
就安徽而言,从农民收入水平看,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556元,在全国处于第20位,比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584元,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很重;从拉动内需看,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左右,县及县以下居民消费总量仅占50%上下,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分重要。
中共安徽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力争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年均增速需保持在7%以上,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统筹的方法,立足发展抓增收,以人为本谋增收,城乡统筹促增收,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第一,提高农民收入,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所谓做加法,就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中央“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扶持政策的合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所谓做减法,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通过减负促增收。2004年以来,安徽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就是从减税直至取消农业税开始的;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提高农民收入,既要着眼于农村,又要着眼于城市。着眼于农村,就是要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向,着眼于农业内部做文章,继续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发展农村经济促增收。大力发展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实现农民收入的即期增长。着眼于城市,就是要着眼于农业外部找出路。也就是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高度重视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辐射能力,努力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村能人自主创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第三,提高农民收入,既要开拓农产品市场,又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在农村已经基本建立,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关键是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大“万村千乡”工程和“新网工程”实施力度,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卖得出,卖个好价钱。要积极深化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积极构建农村生产要素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通过市场优化农村土地、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配置,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我们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
第四,提高农民收入,既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安徽省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与周边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根本在于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抗灾能力差。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投资,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与此同时,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民增收致富。
第五,提高农民收入,既要发挥传统优势,又要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农业大省,安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产品资源、丰富的水资源、较高的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特别是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这些有利条件和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近年来实施的粮食增产三大行动、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畜牧业致富工程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粮食产量越过300亿公斤大关,粮食调出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做法,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务求取得更大成效。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重点是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为生产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努力减少自然灾害等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创新农村经营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服务方式,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
市场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还要考虑到政治文化等因素,健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强化党在农村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选好配好村两委班子,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建设”要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安徽省的首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基本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村改革创新体系和农村组织保障体系等八大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责任编辑:liqi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