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改革当有民众参与
转载 2008-12-10
永苗
《南方日报》
[导读] 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的著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最近提出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他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从近年来对各大部级或副部级单位的审计风潮可以看出,中央的反腐败行动越来越密集,直逼到了中央直属机关,其力度不可谓不大。从陈良宇到黄松有、王益等各级官员的落马,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改革不能单纯是一个当下问题的应急措施,还应该承载着过去尚未完成的
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的著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最近提出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他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
从近年来对各大部级或副部级单位的审计风潮可以看出,中央的反腐败行动越来越密集,直逼到了中央直属机关,其力度不可谓不大。从陈良宇到黄松有、王益等各级官员的落马,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改革不能单纯是一个当下问题的应急措施,还应该承载着过去尚未完成的历史使命。例如俞可平说的反腐败,早在建国之初就提出来过,但这一使命显然并没有完成。
以历史经验来说,“反腐败”对于一个政权的兴衰非常关键。1945年8月初黄炎培先生对毛泽东提出著名的“历史周期律”问题,希望能够找出一条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最终跨越“兴乱循环”历史周期的新道路。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今天,回想当年的这一番重要谈话,可谓一语中的。因为大部分腐败问题都发生在民众身边,都和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当人民都来高度关注时,这些与国家权力有关的犯罪就不再仅仅是法律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利益,也关系到人心变化和社会稳定。
正是由于反腐败从来都是一项影响到政权安危的大事,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民意,倾听民众的呼声。目前中央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可以看出一种趋势,那就是让公众广泛参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众是监督员,让民众参与,无疑会提高反腐败的效率和程度。当然,共同打击腐败,也不能单纯搞群众运动,而要通过法治,要遵守法律程序。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过,反腐败既要依靠人民群众,又要遵循法制原则。
“反腐败”不能丢掉人民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法宝。用刑罚威慑还远远不够,还应把人民民主思想体现在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之中,要用这样一种制度体系来保障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起来监督政府,从而遏制职权犯罪,同时,又保证这种监督能够在法治的前提下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的政治参与,不仅仅是反腐败深入推进的内在需求,也是改革的内在需求。如同俞可平认为的那样,反腐败是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民众的政治参与,关注在反腐败这个焦点上,是改革推进的自身逻辑。
把反腐败的控制权,由政治精英转向民众,这当然是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或许能带来更多突破。
责任编辑:liqi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