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加入世贸以来中国产业安全状况总体得到改善

转载 2008-12-10 《经济日报》
[导读]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行各业共同努力,我国经济成功应对了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各类挑战,我国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安全状况总体得到改善和提高。商务部组织开展的评估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行业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技术装备质量大幅改善,经济效益显著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普遍担心的农业、汽车等产业的安全状况不仅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和提高。(一)主要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行各业共同努力,我国经济成功应对了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各类挑战,我国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安全状况总体得到改善和提高。

  商务部组织开展的评估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行业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技术装备质量大幅改善,经济效益显著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普遍担心的农业、汽车等产业的安全状况不仅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和提高。

  (一)主要工业行业产业安全程度明显提高

  一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建材、轻工、纺织、电子、医药等12个重点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至40%,总产值增加了2.2至5.9倍;钢铁、汽车、船舶、机械、石化等行业产业规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1至2006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8.9%;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3.6%;总资产贡献率从8.91%增加到12.74%;资产负债率从58.97%下降到57.46%。

  三是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纺织、钢铁、轻工、建材和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汽车、船舶等产业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纺织、汽车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0年的10.2%和0.3%提高到2006年的22.3%和1.4%。2007年钢铁、船舶产业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2001年的6.1倍和3.6倍。

  四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改善。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主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07年国内申请专利为2000年的3.3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CPU、中文Linux、第三代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和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五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优势明显增强。2000至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由6.66%提高到11.44%;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由89.8%提高到94.9%,其中机电产品由44.6%上升到57.6%,高技术产品由17.5%上升到28.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占国际市场份额接近20%,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

  我国粮食生产摆脱了加入世贸组织前3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水平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能力也显著提升。从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农民生计和就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安全仍处于可控范围。

  (三)服务业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2001年至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4%,高于GDP增长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9.1%。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2.2%(2006年),对就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0.0%,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的作用凸显。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是2001年的3.49倍。其中出口额是2001年的3.7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比2001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打破了依靠贸易保护谋求发展的传统模式,创造了发展中国家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事实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产业安全状况趋于改善,是由于抓住了世界经济贸易与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时机,采取了成功的对外开放战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方向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步伐,积极调整利用外资布局,成功应对了过渡期各种挑战。同时,贸易救济措施以及维护产业安全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经贸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我国产业安全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次贷危机已逐渐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需要应对的国际经济风险不断增多。二是我国基础产品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稳定供应的压力依然突出。三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较大压力。企业生产和出口成本不断攀升,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同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压力增大。四是财富获得途径和存在形态的改变对产业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金融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安全潜在威胁增大。

  面对我国产业安全存在的问题、压力及严峻的外部环境,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解决产业安全问题。树立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安全的产业安全观。继续通过扩大开放增强国内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借鉴制造业开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服务业作为新的开放重点,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扩大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促进信息、金融、文化等新兴服务出口。

  二是积极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转移。继续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转移,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和整体竞争力。要完善外资政策,规范外资管理,引导外资流向,发挥跨国并购在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集中力量建立若干国家级大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着力突破发达国家限制对我出口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全面促进自主创新。

  四是协调区域发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中西部地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合理引导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发挥中西部劳动力成本较低及资源能源丰富的优势,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五是构建外部能源资源稳定供应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环保节能标准,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搞好能源资源的全球战略布局和稳定的供应体系。

  六是完善法律法规和国际经济风险防范机制,充实维护产业安全工作队伍。构建保障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体制机制,提高产业防范和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依法、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受损产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国际间对话和磋商,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积极开展产业损害预警、产业安全评估和产业竞争力调查,建立贸易救济援助制度。加强维护产业安全的宣传培训,增强企业运用国际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维护产业安全工作队伍建设,保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liqiuli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