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西安探索协调发展新路

转载 2008-12-01 《经济日报》
[导读] 陕西省西安市从战略高度科学处理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粮食生产与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用占全省9.5%的耕地,收获了占全省总产量18.5%的粮食,满足了全省22%人口的粮食需求,探索出一条粮食生产与城市化、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径。2007年,西安市粮食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多年来,西安坚持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编制出台了全市土地总体规划。规划兼顾粮食生产
  陕西省西安市从战略高度科学处理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粮食生产与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用占全省9.5%的耕地,收获了占全省总产量18.5%的粮食,满足了全省22%人口的粮食需求,探索出一条粮食生产与城市化、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径。2007年,西安市粮食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多年来,西安坚持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编制出台了全市土地总体规划。规划兼顾粮食生产与城市发展、基本建设的需要,对基本农田、国家建设征地、土地复垦和盘活国有存量土地等加以统筹,以耕地警戒线为“红线”,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的刚性制度。近10年来,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5.58万亩,申请省内易地补充耕地7.35万亩。近5年,西安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始终稳定在437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是西安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位于西安经济开发区内的泾渭创新工业园目前建成面积仅100亩,但容纳了10多家机电制造企业。创新工业园负责人介绍:“如果按照传统工业园布局,这些企业至少要占用土地200亩以上。”创新工业园引进工业企业孵化器运营机制,按照产业规律实施标准厂房租赁、立体布局经营、服务环境共享的运营模式,集中建设美化绿化、商务会议、蓝领公寓和物流仓储等共享服务设施,不仅大幅减少了占地规模,而且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原本需要分别投入的成本负担和风险。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原则,经过多年建设,目前西安已经形成了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阎良航空产业示范基地以及西安航天产业示范基地等集约化产业组团。同时,西安先后取缔了10多个运营粗放的县乡开发区,引导产业项目向国家级专业化产业园区集中,还地于粮。专业化、集约化、高技术、高产出的产业发展取向和规划格局为保护耕地面积和稳定粮食生产创造了发展空间。

  粮食稳产增产,持续投入是关键。近5年来,西安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5.7亿元,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设施投入力度,全市粮食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依托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丰富的区域农业科技资源,西安市连续多年在科技经费等专项投入中专列资金,加大粮食生产科技攻关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全市建立了4个固定的新品种试验点和全省惟一的以粮食新优品种试验、示范为主的示范园,先后引进新优品种60多个。在小麦良种统繁统供工程中,全市每年新建“三圃田”10余万亩,有效解决了小麦生产中农民自留自用种子和以粮代种的问题;同时,积极实施50万亩国家优质专用小麦推广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小麦良种统供面积近3年增加了两倍多,占小麦面积的近70%;优良品种覆盖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也是西安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西安启动了四大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入户工作机制,每年确定农业助推项目20项。全市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5个,农科教、产学研基地6处。去年,“百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使10000多农民通过了绿色证书培训、5000多农民获得了技术职称。近3年来,西安市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项目90多项,取得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46个,25项获得市以上科技奖励。(记者 张毅)
责任编辑:shishiyan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